原真創藝角落x織娘之家

原真創藝角落x織娘之家
「除了是位工藝師,更是位生活藝術家。」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哇~」進到翼展商行時,都會忍不住發出驚嘆聲。裡面的東西琳瑯滿目,除了有Yuli的織布與柴燒創作之外,還擺放著許多來自國外的藝術品與她最愛的收藏品-摩卡壺。
「你們喝咖啡嗎?我沖杯咖啡給你們喝吧!」Yuli第一次見到我們時,便熱情的招待我們坐下。原先我們的眼睛總忍不住轉啊轉的,想把工坊中所有東西看完,直到空間中充滿咖啡香氣,我們的心也因此而平靜下來,靜靜的享受這舒適又療癒的氛圍。
01
Yuli每天一定會為用喜愛的摩卡壺為自己沖一杯咖啡

Vuvu 傳承下來的愛

Yuli的編織作品眾多,除了有手工布包之外,也有家居用品(如:抱枕套、杯墊、餐墊以及桌旗)。而說到Yuli學習編織的過程,就必須提到她的Vuvu(太魯閣語:外婆之意)。因為小時候媽媽過世得早,爸爸又非常嚴肅,因此Yuli與外公外婆的感情很深,她總說童年的生活是她非常幸福的一段時光。

Yuli小的時候總會跟在Vuvu身邊,看著Vuvu織布,聽著Vuvu說祖靈的故事,而叛逆的她卻堅持不想學織布。直到離開部落後,她意識到太魯閣的織布原來是很珍貴的,然而當她終於想要開始與Vuvu學習織布時,卻已經來不及了,而這也成了她人生中重大的遺憾。 雖然最愛的Vuvu離開了,但她留下許多珍貴的織布,也成了Yuli最珍貴的東西。 Yuli離開城市,回到部落向耆老討教,並且憑藉著自己的天份,以及兒時模糊的記憶,回想外婆的身影以及她織布的模樣。憑藉著毅力與耐心,她打造出臺灣第一個原住民品牌Yuli Taki,甚至受邀至國外參展。

以前的Yuli非常熱愛LV,現在的Yuli則說,「我的包包就是臺灣的LV,我要做我自己。」
04
店內的摩卡壺多達上百支,真的不愧被稱作東海岸摩卡壺教主!

回家吃頓飯吧!

在這邊除了可以看到許多Yuli收藏的藝術品、織布與陶藝創作之外,還能夠品嘗到無菜單蔬食創意料理。說起料理這件事,Yuli說其實自己以前是從來不下廚的,一直以來都是身為廚師的老公煮飯給自己吃,直到老公離開後,Yuli的人生出現大翻轉。她常說因為以前老公讓她過得非常幸福,吃遍美食的她因此而擁有敏感的舌尖,對於食物好不好吃以及味道的細節都能夠敏銳的察覺出來。
因為如此,她開始動手下廚,希望能夠將老公的愛留下來。Yuli與妹妹利用在地食材,採素食西吃與自然主義的方式進行料理,每一餐只接待10位旅人。希望每個人來到這邊,都能享受屬於自己的「慵懶時光」,就像是回家吃飯一樣放鬆自在。
05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如果你願意寫信,我們就一起編一個旅行故事

如果你願意寫信,我們就一起編一個旅行故事
04

我們曾經收到一封信,只有一句話:「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好好哭一場?」

那是一個剛從北部離職、想要換氣的人。她說,她不想逛景點,不想人擠人,只想找一個像朋友家一樣的地方,有陽光、有貓、有可以睡午覺的沙發。

我們介紹她到一家民宿,那裡真的有貓,也有種樹的男主人和會煮湯的女主人。她在那裡住了四天,沒安排任何行程。她睡了很多覺,寫了幾封明信片,最後還學會煮一鍋野菜湯。

她說,這趟旅行沒什麼照片,但她會永遠記得那鍋湯的味道。

這就是我們相信的旅行。不是拍照記錄,而是生活的片段,慢慢長成你記憶裡的一部分。



「用心遊部落」是一個工具,也是一種陪伴。如果你願意信任我們,寫下一些需求──甚至不確定的情緒──我們都願意接住。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因為旅行的起點,不一定是規劃,有時只是想被懂。

山海之間的無菜單私廚–美奧的廚房

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

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
「我這個年紀了,想做更多更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啦!」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行駛在台11線上,視線所及是一整條廣闊明媚的海岸線, 離市區稍有段距離,周邊也鮮少商家和觀光景點, 加上稍快的車速不自覺有種腎上腺素飆升的緊張感, 但一切卻意外地讓人感到舒心自在,有種「逃離都市」的新鮮氛圍。 然而在這條鮮少人停留的公路之上,竟然隱身一間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海景咖啡廳」? 又大又起眼的手工木製招牌上寫著大大的「海浪cafe」,直挺挺地佇立在台11線旁, 但就算停靠在一旁,也很難馬上就發現咖啡廳的蹤影。
老闆了嘎.里外平時除了在吧檯煮咖啡外,最喜歡的就是直接走到下方海邊挑選漂流木

隱身在台11旁的神祕空間

原來這間由老闆了嘎.里外親自打造的海景咖啡坐落在台11線下方, 只要沿著招牌旁的小樓梯緩緩往下,就能看見一整片遼闊的海景, 天氣好時,陽光灑落在太平洋上,迷人景致、微醺涼風,再配上一杯香氣十足的咖啡, 就能什麼也不想的坐上一下午,十分愜意

「欸來這邊不喝咖啡怎麼行!」 「試試看有加小米酒的陰陽海咖啡啊,這是我們的特調捏!」

一來到海浪cafe,除了會被絕美的海景驚艷外, 在吧檯後熱情招呼,有著黝黑外表和深邃輪廓的老闆了嘎.里外,一定也能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小的黑板上寫著不多的品項,每當有客人詢問老闆最推薦什麼時, 他總是逗趣的回:「這裡的咖啡都不比外面的好喝啦,沒有什麼推薦的!」 確實,或許這裡的咖啡不比外頭專業的好喝,但在老闆的用心與巧思下, 開發出許多具有在地風味的特殊品項,像是:加了小米酒的「陰陽海咖啡」,或是風味獨特的「鹹檸七」。
CM0142 4
每一件手工木製品的背後都是
老闆用他粗糙但厚實的雙手敲打出來的

把海的聲音刻進木頭裡

海浪cafe除了是咖啡廳外,也是名為「那ㄜ哩岸」的木雕工作室,意思是茅草所在的地方, 在大自然的包圍之下,喜歡木頭的了嘎.里外能夠於此恣意創作, 他總說「海的自由讓他更有靈感」,尤其使用漂流木創作,讓他更感受到自然界生生不息且循環的生命力。
但若有人問起為何不全職作為一位木雕師時,他總會一改平常幽默逗趣的樣子,嚴肅地解釋著那些不敵現實的辛酸。 當作品有些名氣時,他便無法自由創作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且開始必須為自己的作品標上符合其「價值」的費用,這一切都讓他相當不習慣。
尤其現代工廠作業如此發達快速,不管是木製的生活小物,抑或是大型的裝置藝術, 人力成本不敵機器,自然價格也漸漸不被大眾買單。

「藝術創作是很需要支持和靈感的。」老闆喝著咖啡緩緩說道。 「當我意識到自己越來越不快樂,作品越來越賣不出去時就曉得,生活是要改變一下了。」這也正是他將工作室擴展成露天咖啡廳的原因之一。 在過去只有海浪聲相伴,現在海浪cafe落成後,更多的是旅人們的笑聲也進入了了嘎.里外的生命之中,讓他找回以前能感受到自由,最自在的生活狀態。 現在海浪cafe不只是一間熱門的海景咖啡,更是乘載著了嘎.里外生命故事的空間。
在這裡他煮咖啡也創作,每當靈感枯竭時,海總是能帶給他自信, 從承接參食精巧的容器,到環顧周圍大型的創作,都能看見老闆將生命的故事融入其中, 不管是從小聽來的部落故事,亦或是對海的敬畏,這些看似難以觸摸的情感,都刻進了木紋之間,彷彿側耳貼近,能聽到一絲海的聲音。 了嘎.里外一邊敲打著剛撿拾的漂流木,一邊說著:「我已經到了這個年紀了,現在只想花時間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語畢,他看著海笑出最燦爛的樣子。
CM0142 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地圖未標註的地方,才叫目的地

地圖未標註的地方,才叫目的地

我們相信,最迷人的風景,不在行程表的打卡點,而是那些轉進小巷、誤闖之地。

可能是一間午後才開門的小工坊,也可能是一場只為四個人準備的餐桌對話。你翻開「用心遊部落」這本原鄉地圖,所看的不是一段段標準行程,而是一次次與土地對話的邀請。

我們把資訊放得細緻──哪裡可以吃得安心、哪裡能睡得踏實、哪裡能動手創造記憶;

但我們也知道,每一段旅程都有你自己的節奏。你也許喜歡探問更多故事的細節,或希望有人替你指點一條最合適的走法,那就寫封信來吧。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這封信的開頭,可以是「我想要看海,但不只看海」;

也可以是「我想讓孩子記得這次的旅程」,我們會用你寫信的方式,為你找路。

一頓飯,吃進山海的四季–食山海

風的路線,藏在部落的轉角

風的路線,藏在部落的轉角
04

花蓮,是一種節奏,一種慢下來、走進來、靜靜體會的生活方式。清晨的山嵐如輕紗,午後的海風帶著鹽味的故事,每一條路、每一間小店,都像是等你翻開的書頁。

我們知道,旅行不只是移動的過程,而是每一次抬頭望向藍天、每一次與陌生人對話,讓生活有了新的可能。如果你正翻著這本屬於原鄉的風土筆記,走進「用心遊部落」的網站,也許,正是你開始質地旅行的那一刻。

我們在這裡,整理了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放上了一間間用心經營的原住民店家,從餐飲、體驗、到住宿,他們不只是招呼旅人的店主,更是部落文化的守護者、講述者。你可以依著季節、天氣與心情,安排一趟一日輕旅行,也可以在部落裡住上三天四夜,與山海作伴,與人交心。

如果你對行程安排有任何疑問,或想知道哪一間工坊最適合帶孩子體驗、哪家民宿擁有最溫暖的故事,又或是想讓自己的旅程更有在地深度,我們都歡迎你寫信來。你寫的不是問句,而是一場對話的開始。我們會用同樣的心,回應你對這片土地的好奇與期待。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願這趟旅行,不只是路途,更是一段能被記住的故事。

那都蘭工作室

那都蘭工作室
「我真的閒不下來,但是這樣也好,每次來都可以看到我的新作品喔!」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曾經榮獲原民會頒發「編織傳統工藝師」的秀蘭老師,是個熱情、話多,且充滿魅力的女性,過人的自信和好口才在和她對話的過程中嶄露無遺。 從16歲開始便跟著母親學習織布,原以為會繼續在部落生活下去,卻在19歲那年因緣際會接受專業訓練,成為職業秀場舞者。 「你不要看我現在織布很安靜,以前我在台上唱歌的時候都是鬧哄哄一片捏!」秀蘭老師提起秀場回憶時哈哈大笑說到。
秀蘭老師說她現在能有如此好的手藝,都要多虧在日本拜師學藝的時光

從歌女搖身一變成為織娘

說起在日本那段日子,可以說是影響秀蘭老師一輩子。 在異地思念家鄉的日子,說著不同於以往的語言,她試著將部落織布的記憶和這塊陌生的土地相連,卻意外發現,原來遠在他鄉,也有如此相同的工藝。 於是便晚上時在秀場表演,白天則四處觀摩學習,她驕傲地說:「現在對顏色有這麼敏銳的感受,還有許多創作靈感,都是多虧當時跟著日本師傅學習裁縫、拼布。」

回到台灣後秀蘭老師意識到,在日本傳統工藝是被如此珍重對待的一項技能,但轉頭看看自己的部落,織布工藝似乎漸漸失傳。 這樣的危機讓她感到焦慮又緊張,於是便拉著老公和兒子一同成立了工作室,期待能夠透過不同的可能性來推廣部落文化。
使用新式織布機,而非傳統織布機的原因
在於不想完全的打破傳統文化

用圖騰細細述說自己人生的故事

工作室取名叫「那都蘭」,來自於父親為她取的族名。 小小的空間內擺滿了精緻且琳瑯滿目的原民風工藝品,每一次拜訪總是可以看見架上又多了幾件新玩意,秀蘭老師笑說她真的好想休息,但總是閒不下來。 看著滿屋子的編織用品,靈感就會不停湧現,讓她急著想把這些腦海裡的記憶與傳說透過圖騰訴說。

為了維繫太魯閣族傳統文化,不只秀蘭老師一人,那都蘭是少數「全家總動員」的工作室。 現在老公負責備料、打版、剪裁,她負責設計和縫紉,至於兒子則大大打破了太魯閣族傳統男子不能織布的禁忌,使用新式織布機,織出一條條有著迷人圖騰的布匹。 為了向族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他扛著傳統禁忌的壓力,跟著家人一起把織品的創造性提升再進化,闖出新的傳承之路。

擅常將傳統織布結合現代設計的秀蘭老師提到,她們是部落中少數常到國外展售的工作室。除了因為她本身會說一口流利日語外,更重要的是商品的精緻度與現代性很受大眾喜愛。 她將細膩的傳統工法,和現代生活用品結合,不只實用,也讓他人能夠更快速的進入太魯閣族傳統織布文化中。
08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會閃閃發亮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

會閃閃發亮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  
撰文:陳俐君 攝影:Peter Chao(IG:peter_chao_photographer)
「Youtube!」就算現在回到台北,好像還能聽到魚老闆在耳邊大聲喊著。


兩人一貓,再加上小幫手,小巧但明亮的空間是坐落在小巷內的食山海2.0,一間和客人攜手打造的綠色永續飲食店家。和客人一起不是誇飾,當初從1.0準備搬遷到2.0時,魚老闆說他又中了老屋的迷人陷阱,磨石子地和老磁磚有多浪漫,整理起來就有多辛苦,他笑說在裝修時真的來了好多人,有些是認識很久的老朋友、有些只是剛好來吃過飯的客人,但所有的所有,都像是他的「天使投資人」!



端詳食山海的店內空間,清透的白光加上半開放式廚房,除了水電鐵工交給專業師傅,白牆的油漆、店內的木作,甚至門口的大門,通通都是靠自己和朋友們一天一天用耐力和汗水堆積起來,喔對,還有淚水,因為魚老闆說,這些來幫忙的朋友們沒人要求工資,也沒人爭取什麼條件,就只是有力出力、有技術出技術,真的就像手足一樣,把這個空間給生出來了。

(食山海2.0能夠重新開幕,靠的是自己還有大家的幫忙)
食山海2.0能夠重新開幕,靠的是自己還有大家的幫忙

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是很重要的事

目前2.0部分延續1.0的裝潢風格,牆面上仍掛著食材地圖和生物標本,小小的牌子上寫著「食材本來就長在土地上,只是我們離它越來越遠」,一旁的綠食宣言掛布和食材介紹小卡,細細點綴出食山海的經營理念。
(店內的牆面空間裝飾)

(店內的牆面空間裝飾)

來到一間店,習慣先掃視有沒有小黑板,通常在那上面會有當日的隱藏菜單-香蕉樹葡萄優格冰淇淋、樹葡萄氣泡飲、花生焦糖起司蛋糕、桑葚巴斯克,救命看起來都好好吃。翻開菜單也會被用心的註解給感動到,不只是品項和價錢,每一頁都像是餐點的身分履歷,清楚寫出食材的出處,還有花蓮的豐沛,你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它們來自哪裡、又是由誰種植養殖。 點餐、等待、上菜,接著花150秒仔細介紹山海碗裡的食材:「主餐是自然環境成長,高品質低溫熟成的花蓮網室豬,搭配富里有機富麗米,配菜有紅葉部落的福利蛋,啊!可以嘗試一下旁邊的胡蘿蔔,用蜜漬的方式處理,少了讓人害怕的生味。旁邊的調味有酒泡辣椒、刺蔥籽海鹽、自製的堅果醬,都可以搭配使用。」又是低溫熟成,又是蜜漬處理,繁複的工法讓人難以想像魚老闆和Kilo,兩位都是沒有廚藝底子的人。

原先以為強調原型食物、無煎炸的餐點會很樸素清淡,但一入口完全可以感受到食材的美味,還有料理人的用心,自認算是木舌頭,平常飲食習慣又重度仰賴調味料,但那天的餐點,在回到台北2.3個月後仍然會懷念,搭配從廚房傳出的笑鬧與輕巧碎語,真的像是到朋友家作客一樣,覺得舒適又自在。

(滿滿在地食材的山海碗)

(滿滿在地食材的山海碗)


我以前也曾了無生趣的騎在同一條路上

以前是做什麼的?怎麼會想來到花蓮?過去有過廚藝的經驗嗎?一開始先用最常見的訪問三件套開啟和魚老闆還有Kilo的對話。不曉得類似這樣的小店是不是都有套公式?外地前來、尋找生活的意義、以前在當工程師,又笑又鬧,那時正好是食山海的午休用餐時間,Kilo端出整個電鍋添了一碗又一碗的飯,小幫手還有小貓黑福椒一起用餐。魚老闆說自己以前在台北當工程師,Kilo則是在Pinkoi工作,因為很喜歡海,所以選了花蓮,但並不是一開始就在這裡落腳,扒一口飯補充:「晚上你們來喝酒,我就能聊得更多。」哈哈大笑,阻止跳上桌的黑福椒。
(一邊用餐一邊閒聊,還有跳上桌的調皮小貓)

(一邊用餐一邊閒聊,還有跳上桌的調皮小貓)


身為台北人,好像能理解魚老闆說的,下班擁擠的車陣,數十年往返如一日的路線,他說有時候真的很像自動導航,無意識的騎車,莫名其妙就到家了。一直到某一天參加朋友品牌「好日常」在磯崎舉辦的活動,在山海的圍繞還有人和人的互動下,他突然有種閃閃發亮的感覺,知道那刻的體驗才是自己想要的,便從0開始,一路摸索到現在。那廚藝呢?又是蜜漬、又是低溫熟成,自學真的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嗎?「喔,都是靠Youtube啊哈哈哈!」咦?原來網路世界能學到的東西真的很多。

「我以前不會殺魚,那個也是從Youtube學的。」「那,我看你們有時候還會賣手工冰淇淋也是…?」「Youtube!」「那煙燻的技巧也是…?」「Youtube!」當然除了萬用的網路外,魚老闆和Kilo也會參加各種課程,像是釀酒、鹽麴發酵、自製味噌等等,充實的日子非常幸福,滿溢到了食山海的店內,來到這裡的客人也都能感受到。

(找到了閃閃發亮的日子,就要努力去延續)
(找到了閃閃發亮的日子,就要努力去延續)


喜歡的東西就用心去守護

跟著四季,也跟著認識的大哥大姐們變換食材,有時是逛市場時結識的,有時是特地去拜訪,堅持做永續飲食,是因為愛著這塊讓自己、也讓食材們閃閃發亮的土地。這讓我想到最近熱門影集《大熊餐廳(The Bear)》裡有過一句台詞:「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在餐廳裡發生。」能夠藉由「吃」,這個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把花蓮的故事,還有對食材的尊重與理解傳遞給顧客.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期待在未來,能夠看到魚老闆和Kilo又從Youtube上學到什麼新技巧,寫著寫著又懷念起那碗美味的山海碗了!

1752818161446

一杯找回部落記憶的黑茶–奇古匠手沖咖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