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信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起點

你來信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起點

旅行,從來都不是只有風景而已。

也許是那間在山巒間靜靜燃著柴火的手工皂工坊,也許是海邊某間用野草入菜的料理小店,又或者,是某個不小心轉彎、就碰見了笑容的部落小村。

我們想把這些藏在花蓮角落的溫柔與熱情,慢慢地、誠實地寫進網站裡。
於是有了「用心遊部落」的誕生,也延續了「原鄉e市集」的用心。從一件職人手作、一碗山野佳餚,到一場在山海之間流動的旅行,每一段路都值得被記錄,每一個問題,也都值得我們親自回答。

如果你正在規劃來花蓮的旅程,卻不知道怎麼選擇店家、怎麼搭配路線,或是對於網站裡的內容有任何提問——請不要猶豫,寫信給我們吧。

我們會帶著滿滿的在地資訊與生活經驗,一筆一畫、慢慢為你描出旅行的地圖。

你的信,不只是問題的起點。

它是對花蓮的期待,是我們回信的動力。
就像每一封信的開頭都藏著風景,而我們,
也想成為你旅程裡那封最溫暖的回信。

📮 聯繫我們:hltribal.tourism@gmail.com

花蓮好食材 × 義式新風味–啄木鳥的家 WPCASA

山角 Kasa’sa’an

山角 Kasa'sa'an
部落在地選物店 從竹片開始步步編製創意  
撰文:龎郁潔 攝影:Evan Lin
今年2月剛開始成立的山角Kasa'sa'an,是由返鄉青年巴奈主理,原本在北部工作的巴奈,因著對傳統技藝的熱愛,以及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感,離開了熱鬧喧囂的台北。
回到家鄉的巴奈,先到文建站工作,並在原民會技藝中心學習竹編,發現自己很有天分,就開啟了竹編創作,並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致力推展原民文創,希望可以將精湛的原民傳統技藝,結合創意與美感傳遞給大家。
01
在Kasa'sa'an休息之處 編織文化、傳遞美感
Kasa'sa'an意指休息之處,編織是學習土地的脈絡,巴奈將山角Kasa'sa'an工作室打造成工藝空間,在簡約素雅的店面,充斥著大大小小不同的驚喜,上山砍竹、剖竹片,將原創巧思結合大自然,輕鬆將儀式感帶入生活,阿美族的編織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智慧的結晶,它們可以傳遞和諧、關於美的故事。
02
手作的溫度 寧靜中品味生活美學
山角Kasa'sa'an工作室除了販售竹籐工藝品,也會不定期舉辦研習課程、DIY教學體驗,在體驗手作課程,品味生活美學,將原住民的生活美學,透過「藤編」的工藝融合在地特色,創作出簡約的日常小物。同時也可以將這個美麗的編織文化傳揚出去。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不只是一趟旅程,是一次與生活的練習

地圖未標註的地方,才叫目的地
CM0142 2

我們常常被問:「如果只有三天,你們會推薦去哪裡?」

其實這樣的問題,我們很難用「標準答案」來回應。

因為花蓮沒有一種旅行是可以複製的。

有人想要療癒、有人想要創作、有人想帶孩子一起認識不同的世界。

曾經有一位媽媽寫信給我們,她的兒子是個安靜的孩子,喜歡畫畫,也對人群有點敏感。她問我們,花蓮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他自在地觀察大自然,又不用被過度打擾?

我們為她推薦了一處工坊,那裡有開放的草地、手作空間,還有一位擅長帶孩子創作的職人。回信的兩週後,她寄來了一張畫,是她兒子畫的,一大片山巒後面藏著一隻笑著的太陽。

我們很喜歡這樣的對話,它讓我們知道,「旅行的意義」不是定義出來的,而是被你自己找出來的。

「用心遊部落」的網站上,有許多你可以探索的地圖與提案,但如果你找不到合適的切口──
那就讓我們來為你打開那一頁。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我們會用溫柔的筆觸,幫你畫出那條屬於你的路。

寫信給我們,在出發前的靜靜片刻

你來信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起點

每一趟旅程的開始,未必是一張車票,也可能是一個提問。

你或許正坐在城市的某個午後,手上握著一杯咖啡,腦中閃過「這週末是不是該去看看花蓮的山?」又或者,「原住民的工坊真的能預約嗎?」這些猶豫和好奇,其實就是旅行的第一道微光。

我們在「用心遊部落」網站的另一端,等著讀你的信。

你可以問路線、問住宿、問哪間餐廳適合帶孩子一起去;你也可以只是想聊聊,「我很想出發,但不知道怎麼開始。」

我們懂,有些旅程是需要一點點鼓勵和陪伴的。

也因此,我們用文字鋪了一張地圖,用在地的生活舖陳每一條路線──從山線到海線、從原住民市集到部落手工藝,你會在這裡找到願意傾聽與回應的我們。

別急著打包行李,先寫一封信給我們吧。
讓這段關於山、關於海、關於人情味的花蓮旅程,有一點屬於你和我們的對話。

📮 歡迎來信: tribaltour.hl@gmail.com

這裡,不只是網站,更是你故事的起點。

寫信給我們,讓地圖為你打開

在每一次出發前,你可以先寫信給我們
09

旅行是一種傾聽,也是一種提問。

我們經常收到來信,有人問:「從花蓮火車站到豐濱怎麼走最順?」也有人說:「我想去部落吃一頓真正的晚餐,你們推薦哪一家?」還有人單純想知道,在靠海的民宿裡,看星星是不是比城市亮一點。

這些問題,我們都很喜歡。

因為它們代表著某一個旅人,正在認真地對待一趟旅程。就像我們對待花蓮這塊土地一樣——用心、細膩、不急不躁。

如果你在網站上看到哪一個工坊、哪一家小店、哪條路線讓你動了心,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安排,也不用擔心,我們會回信,會傾聽,也會幫你把地圖摺成適合你的樣子。

也許你還沒決定要去哪裡,但想先聊一聊,這也是一種出發。

🌿 歡迎寫信給我們:tribal.hl@gmail.com
讓一封信,成為你走進花蓮的起點。

在這裡,山海永遠都在;而我們,也一直都在。

【最新影片上架】𝙃𝙪𝙖𝙡𝙞𝙚𝙣 𝙏𝙧𝙞𝙗𝙖𝙡 𝙏𝙤𝙪𝙧𝙞𝙨𝙢|一起到花蓮 #用心遊部落吧!

𝙃𝙪𝙖𝙡𝙞𝙚𝙣 𝙏𝙧𝙞𝙗𝙖𝙡 𝙏𝙤𝙪𝙧𝙞𝙨𝙢|一起到花蓮 #用心遊部落吧!  
撰文:陳俐君 攝影:王宣婗 Sunny
近幾年,花蓮受到國旅與天災影響,觀光人潮大不如前。
走訪花蓮的好幾年,我們穿梭在鄉鎮之間, 透過部落夥伴,認識一間又一間可愛的小店, 還有總是熱情又樂天的人們!

或許你來過花蓮好幾次, 但仍有數不清的值得拜訪的角落, 這次跟著我們用五種不同的「玩法」, 一起看看花蓮可以怎麼玩吧!

找不到喜歡的店家?
搭配用心遊部落官網 ▶▶▶https://tribal-tourism.hl.gov.tw/
彈性挑選喜歡的地點,創造屬於自己的路線,怎麼玩都不會膩!

|主辦單位|花蓮縣政府
|承辦單位|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執行單位|ACE 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影像紀錄|王宣婗 Sunny

女仕女事

女仕女事
在溪口部落的舊穀倉內,有一群女子們正在捻線、織布。  
撰文:龎郁潔 攝影:Evan Lin
「女仕女事」由9-10位女子們組成,這些女子們大多來自七腳川溪口部落,而其中幾位則是從外地來到花蓮唸書後,因為喜歡這邊的文化,也想將自己族群的文化帶入(泰雅族),因此決定留下來。
02
共同實踐阿美族傳統女性的日常生活,透過在地耆老的記憶,復育部落的苧麻編織文化。
編織文化對阿美族女性來說是早期生活的日常,舉凡身上穿的衣服、睡覺時蓋的棉被,都是透過編織而成的。 過往的文獻中指出,在苧麻編織之前,阿美族也曾經使用過其他植物作為編織的原料,就像他們總是能夠輕易的將生活中的植物入菜一樣,大自然就是他們生活的最佳取材。

苧麻具有十分強韌的特性,不容易斷,且生命力旺盛、容易種植。過往種植的人多,時常能夠在家家戶戶看見苧麻的身影。然而,苧麻的處理過程十分費工,需要經過層層工序才能夠將其轉化為可編織的線。 在布料容易取得且價格實惠的現在,苧麻編織文化顯得格外珍貴。
03
女仕女事的女子們透過傳統的織布機與地織機,編織出屬於家的記憶
女仕女事的創辦人之一 Ahi 跟我們聊起創立女仕女事的過程,離開花蓮20餘年的她,在35歲時因為厭倦了北部的生活,決定回到家鄉。 回家之後,她看見家鄉產業發展的停滯,也意識到部落文化需要被好好的紀錄。因此找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創立了女仕女事,而也是從這個時候她才開始接觸苧麻的技藝。

透過天然素材結合珍貴的古老技藝與現代美感,女仕女事的女子們透過傳統的織布機與地織機,編織出屬於家的記憶,以及她們的故事。
04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銅蘭鐵匠店

銅蘭鐵匠店
四代傳承的百年老刀文化,沒有刀就沒有太魯閣族人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花蓮縣秀林鄉有個銅門部落,極富盛名的銅門刀就是發源於這片土地。銅蘭鐵匠店有著四代傳承、歷練的老刀文化,肩負原住民文化傳承的使命,除了延續傳統原民刀之外,也把原住民的文化與精神打進一把把銅門刀裡。
刀對原住民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不管是打獵、防禦、儀式贈品等,都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在過去,「刀」是部落與外人以物易物的交易品,許保祿師傅分享父親的記憶,在日據時期日本人都會請族人幫忙製作日本的武士刀,當時族人就會從中學習製刀技術。期待能將傳統技藝與文化創新雙軌進行,也期待有更多有志青年認同部落文化特色,用行動實踐發揚光大。
銅蘭鐵匠店目前已傳承至第四代,由許保祿師傅與妻子高梅雲共同經營。

一分努力一分經驗,炙燒敲打的堅持

銅蘭鐵匠店幾乎全年無休,許保祿師傅每天清早就到工作室起火燒炭,製刀數十年的許保祿師傅,除了做傳統太魯閣族刀,近年來也開始創作各種特殊形狀的刀子,現在最受到大家歡迎的就是野炊露營好用的小刀,因為握把處與刀身相連,製作費工但相當實用。
許保祿師傅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高溫狀態下快速敲打、熔煉、淬鍊,敲打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要控制火候,而火侯的控制就是要靠經驗的累積去學習。
製刀的過程相當辛苦,除了需要耐受高溫之外,還得掌握好火侯,以及控制敲打的力道等等。

每一把刀都是手工打造,賣一把就少一把

銅蘭鐵匠店的每一把刀都是純手工製作,每一把刀都代表著百年歷史的心血結晶,銅門刀的製作過程相當繁複,從選鋼、裁鋼、燒熱鎚打成形、下鋼、刨光、磨利等環環相扣且缺一不可。之後再依據每把刀之刀形製作握把與刀鞘,才算大功告成,所以每一把刀都是無一無二。
純手工打造,賣一把少一把。銅蘭鐵匠店裡有頭目刀、傳統刀、母子刀等,現在還積極推廣銅門刀文化,許多學校、遊客都會來參觀、體驗製刀過程,還可以DIY小刀飾品,希望可以將做刀子的理念及堅持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06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美織織品工坊Mwaray da

美織織品工坊Mwaray da
「現在一天沒有聽到織布的咚咚聲,就會渾身不自在呢!」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踏進美枝老師的家中,印入眼簾的是擺放於地板上的傳統地織機,上面還掛著一匹尚未織完的精美布料。
一開始從紅葉部落嫁來水源村的美枝老師,對於織布是完全的素人。 直到某一天她看著家家戶戶外鋪曬的「qabang truku(太魯閣族被毯) 」, 腦中才突然響起一個熟悉的「咚咚」聲,這才把她一把拉進兒時的回憶中。
邊接受訪問編完成「每日織布進度」的美枝老師笑得燦爛

因為嫁妝而喚醒的織娘魂

美枝老師感慨的說到:「這個織布的聲音在以前可是天天都聽的到,但不曉得為什麼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對於太魯閣族來說,男性學會狩獵,女性學會織布, 是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象徵,唯有習得技能,未來才有能得到祖靈庇佑。 但是現代科技的進步加上大量外移的人口,就連身在部落的她,也是到後來嫁人了才重新拾回這項技藝。

面對文化逐漸流失的衝擊,美枝老師下定決心在夫家找回兒時的記憶。 一開始一竅不通的她,先從觀察和找回記憶開始。 在夫家水源村進行了大量的街坊調查,發現鄰居們曬在外頭的qabang truku(太魯閣族被毯)和自己從故鄉帶來的完全不同。 一直到後來不斷學習時才得知,原來圖騰就像一種語言,儘管織法相像,但每一戶人家仍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 就像她從故鄉帶來的平紋織被毯,便是自己的奶奶細細編織出來獨一無二嫁妝。
美枝老師說現在一天不織布就會渾身不對勁呢

試著用圖騰說故事

學習的過程是辛苦的,不僅必須從頭學起, 部落長輩們在教學的過程也都是使用族語口述, 美枝老師苦笑說著:「我對族語也不是非常熟悉,那個時候真的常常聽到一頭霧水!」 但時間一久,她竟然也深陷傳統織布的迷人魅力中, 甚至在2013年創立自己的「Mwaray da」從一片作為嫁妝的qabang truku(太魯閣族被毯)開始,對織布毫無頭緒的美枝老師從零開始學習,逐步將快要消失的技藝找回來。
為了重現兒時回憶的「咚咚」聲,她捨棄現代較為方便的梭織機,堅持使用傳統地織機,一步一步將自己的故事轉換成太魯閣族的傳統圖騰,呈現在布匹之上。 更試著成立織布工坊,把所學的技藝繼續傳授給部落的其他婦女們,和配合學校資源,讓孩童們從小接觸織布文化,讓彼此串聯起來,延續太魯閣族的傳統美學。

除了擔任起講師串聯部落媽媽們,美枝老師更將傳統技藝帶到校園中, 以現代化的方式教孩子們認識部落中的圖騰、傳統織法,以及太魯閣族文化。 經過教學,小朋友們不僅能夠接觸太魯閣族傳統的基本編織工法:平紋織、斜紋織、菱形織、花織、米粒織、浮織…等, 還能從小培養色彩美學概念與協調性。
經過多年的學習、改良、創新,美枝老師的作品不再只是傳統織布, 而是結合現代人的想法,加入生活中的感知與經驗, 讓不同色系和圖騰間相互產生更多協調且現代的可能性。

對美枝老師來說,從零開始的學習過程讓她意識到, 傳統織布,不僅僅只是技藝的延續,而是族人述說故事的媒介。 因此她試著在作品中融入生活的山水環境、自身的故事,甚至將四季幻化成色彩, 她想讓除了族人以外的所有人知道,織品不單是生活一部分,更是充滿藝術涵義的傳統寶藏。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