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惠工作室
「我那個時候沒錢,真的很苦惱,但為了織布也是只能硬著頭皮分期買下來!」
「我那個時候沒錢,真的很苦惱,但為了織布也是只能硬著頭皮分期買下來!」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身為太魯閣族「資深織布重製工藝師」的謝叔惠老師(Jalun Baysu)目前在秀林鄉經營起自己的工作室,織布之餘也開始將傳統工藝結合現代設計,將圖騰之美應用在生活小物之中,增加傳統工藝的商品性。
放眼望去潔白的空間大約5-6坪,小小的環境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織布機台。 從擺放在門口的傳統地織機,到擺放在桌上,紐西蘭進口的現代梭織機, 原以為這樣小巧的空間已經放不下時,一轉頭,又發現了整排工業用、家用縫紉機! 每當提起這些機子時,叔惠老師總會苦笑著說:「真的是越買越多!」
放眼望去潔白的空間大約5-6坪,小小的環境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織布機台。 從擺放在門口的傳統地織機,到擺放在桌上,紐西蘭進口的現代梭織機, 原以為這樣小巧的空間已經放不下時,一轉頭,又發現了整排工業用、家用縫紉機! 每當提起這些機子時,叔惠老師總會苦笑著說:「真的是越買越多!」

叔惠老師平常幾乎都坐在梭織機前忙碌一整天
在潔白空間操弄織布機的仙子
每當有人問起,這麼一個小小的空間,為何需要這麼多機台時,
叔惠老師回應:「我也是跟著部落的老人家學習這個快要消失的技藝的。」「現在我想把它教給更多的人。」
原來叔惠老師平常除了自己埋頭織布外,
也擔任起講師的職務,將這項太魯閣的傳統技藝,持續的流傳下去。
伴隨梭子來來回回的喀喀聲,叔惠老師悠悠說著關於織布的歷史。 原來,「織布」不僅是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及泰雅族的女性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 也象徵著成年和紋面的資格,唯有習得這項技藝, 往後離世時才能藉由布匹通過彩虹橋,回歸祖靈守護之地。 從民國90年開始,叔惠老師開始研習各式技藝,除了織布外,就連藤編、染織、裁縫、皮革…等等都有涉獵, 並將這十幾年的心力應用在商品中,傳統技藝的傳承碰上現代化的設計,讓她多次獲獎, 更在「2009年全國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 Psdka Tminun 織布競賽」拿下第三名的佳績。
伴隨梭子來來回回的喀喀聲,叔惠老師悠悠說著關於織布的歷史。 原來,「織布」不僅是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及泰雅族的女性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 也象徵著成年和紋面的資格,唯有習得這項技藝, 往後離世時才能藉由布匹通過彩虹橋,回歸祖靈守護之地。 從民國90年開始,叔惠老師開始研習各式技藝,除了織布外,就連藤編、染織、裁縫、皮革…等等都有涉獵, 並將這十幾年的心力應用在商品中,傳統技藝的傳承碰上現代化的設計,讓她多次獲獎, 更在「2009年全國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 Psdka Tminun 織布競賽」拿下第三名的佳績。

現代梭織機不比落地機簡單,梭子上上下下都有固定的技法,真的相當困難!
織布是自山林餽贈的寶物
叔惠老師總說:「織布是來自山林的禮物。」 早期織布時,原料為苧麻,需要經過割麻、取紗、用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煮線、洗線、染色、日曬、理線、理經…等14個繁瑣程序,最後才有辦法成為麻線而進而編織。 而現代因為科技進步,也為了因應商業需求,過往織布的苧麻線,也逐漸被棉麻混紡線所取代。
以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再結合現代素材, 叔惠老師以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把過往的記憶經由個人創意, 將傳統工藝變得更加生活化、活潑化, 從傳統織品到、服飾、居家掛布、背包、飾品(耳環/手鍊)…等,應有盡有。 從太魯閣族的織布與服飾中,除了圖騰與多彩的織線外,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也是來自於大地的寶物-「薏苡珠」。 色澤圓潤光華的薏苡珠,讓人很難相信它竟然100%源於自然。 薏苡激似石頭的外型,及堅硬的質地, 讓它在早期便成為原民服裝上裝飾的飾品, 不僅如此,其在婚禮中亦是不可或缺的聘禮、傳家的珍寶, 同時具有護身及代表美麗、貞節、平安、幸運的意義。
她邊採收邊說道:「薏苡採收下來後還需要陰乾2-3個月,才會逐漸變白並且定型。」 工作室內的每個作品,都像是老師的心頭肉,僅僅只是一小塊布匹,也需耗費大量的心神。 老師總是笑著,認為這輩子花了這麼多心力在織布上, 只要能夠將原民文化,結合現代工藝傳遞出去,那麼再累,也都值得了。
以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再結合現代素材, 叔惠老師以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把過往的記憶經由個人創意, 將傳統工藝變得更加生活化、活潑化, 從傳統織品到、服飾、居家掛布、背包、飾品(耳環/手鍊)…等,應有盡有。 從太魯閣族的織布與服飾中,除了圖騰與多彩的織線外,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也是來自於大地的寶物-「薏苡珠」。 色澤圓潤光華的薏苡珠,讓人很難相信它竟然100%源於自然。 薏苡激似石頭的外型,及堅硬的質地, 讓它在早期便成為原民服裝上裝飾的飾品, 不僅如此,其在婚禮中亦是不可或缺的聘禮、傳家的珍寶, 同時具有護身及代表美麗、貞節、平安、幸運的意義。
她邊採收邊說道:「薏苡採收下來後還需要陰乾2-3個月,才會逐漸變白並且定型。」 工作室內的每個作品,都像是老師的心頭肉,僅僅只是一小塊布匹,也需耗費大量的心神。 老師總是笑著,認為這輩子花了這麼多心力在織布上, 只要能夠將原民文化,結合現代工藝傳遞出去,那麼再累,也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