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愛織心工坊

惟愛織心工坊
縫紉技術的傳承:從台北到瑞穗的纖維記憶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台灣50至60年代,當時許多瑞穗地區的婦女曾被帶往台北的紡織廠工作,這些經歷讓她們對紡織行業產生了些許熟悉感。憑藉這些過去的記憶,惟愛織心工坊號召有興趣的部落婦女來參與培訓,從基本縫紉技能到穩定生產,幫助這些婦女慢慢找回自己對編織和裁縫的興趣。社工淑惠姊說,目前工坊已經有六位婦女會固定來工坊學習、幫忙,很多時候這些婦女來這裡除了想要增加經濟收入,更多的是想要找回自己的價值與愛好。這些來自光復、瑞穗、玉里的六位婦女不僅重拾這些技術,更努力實現自家代工生產,發展一個既能兼顧家庭又具有經濟價值的產業。
01
透過縫紉找回自己的價值與愛好

部落媽媽的經濟獨立 從過往經驗到現代傳承

惟愛織心工坊的成立,為的是要幫助因家務或照顧責任而無法穩定進入職場的弱勢婦女,提升其經濟自立的能力。工坊不僅教授平車縫紉技術,還設立了縫紉種子人員計畫,並建立穩定的生產供應鏈,讓這些婦女能夠在家中進行彈性代工,獲得穩定的收入。這種支持性服務不僅促進了弱勢婦女的經濟自主,也重現了台灣早期的家庭代工模式,讓婦女在兼顧家庭的同時,依然能夠增加收入,實現企業和婦女的共創價值。自2015年成立以來,雖然經費有限、運作上偶有中斷,但工坊持續提供支持,成為婦女們可靠的後盾。
02
惟愛織心工坊的為的是要幫助因家務
或照顧責任而無法穩定進入職場的弱勢婦女
每一針每一線 都是祝福!學習歷程與文化傳承的延續
惟愛織心工坊的婦女不僅學會了賺取收入,更透過工坊找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經濟雖然是她們加入的驅動力之一,但工坊也為她們提供了放鬆和支持的環境,成為她們短暫逃離家庭負擔的避風港。惟愛織心工坊將原住民文化色彩融入產品設計中,為這些手作作品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婦女們在工坊中從量尺寸、裁布開始,經歷搓線、纏穗等步驟,一點一滴找回原住民傳統手工藝的感動,製作出布包、飾品和配件等作品。織心工坊的作品以紅色(象徵保護)、黑色(代表傳統)、白色(象徵豐沛)為主色系,這些原色賦予作品深厚的意義,也讓工坊的產品更具獨特風格。每一件手作作品都不僅僅是物品,更是她們用心編織的生活與情感,帶有著文化的傳承與藝術的價值。更這樣的文化傳承與手作美感,讓工坊成為她們彼此成長的支持平台,也讓她們的生活充滿了自信與創造的光彩。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舞賽檸檬 Wusay Lemon

舞賽檸檬 Wusay Lemon
返鄉守護家園 第三代青農的檸檬夢想之旅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在花蓮瑞穗,第三代青農林憶茹毅然辭去北部的工作,回到祖傳的土地,與母親Wusay共同經營無籽檸檬的栽種。為了延續這份珍貴的傳承,他們將母親的阿美族名「舞賽」融入品牌名稱,展現對家鄉的熱愛與對土地的承諾。在過去十多年裡,他們始終如一地專注於有機栽培,並利用天然酵素保護果園,致力於維護果樹的健康成長,並獲得「柑橘類有機驗證」,確保每一顆檸檬的天然純淨。每一顆檸檬的背後,不僅承載著父母的辛勞,還象徵著他們對自然的感恩與敬畏。
02
母親Wusay和女兒與先生共同經營無籽檸檬的栽種

母女聯手 從艱辛到希望的有機農業

林憶茹的故事源自她的母親。十年前,因為阿嬤的健康問題,林憶茹的母親毅然從台北回到瑞穗,照顧年邁的母親。為了維持生計,她開始探索適合的農作物,最終選擇了檸檬。幸運的是,外婆擁有一片適合檸檬種植的豐饒土地。起初,母親採用慣行農法,但在面對健康問題後,她們決定轉型為有機農業。林憶茹分享道:「我希望以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式,延續這片土地的傳承,讓這份愛與文化在未來持續茁壯。」然而,這條有機種植的轉型之路並不平坦。面對天牛等害蟲的威脅,母親每天忙於除草、驅蟲與灌溉,學習有機農業技術,為了保持作物的健康成長。
01
母親和父親每天忙於除草、驅蟲與灌溉,
學習有機農業技術

將土地的滋養轉化為品牌 舞賽檸檬的天然魅力

作為第三代青農,林憶茹深感母親的辛勞與困難,決定放棄台北的高薪工作,回鄉協助母親經營檸檬品牌。她成立了「舞賽檸檬 Wusay Lemon」,以母親的名字為品牌名,自豪地向外界介紹這片檸檬園。當前,舞賽檸檬提供多種產品,包括無籽檸檬、香水檸檬、檸檬汁、檸檬果乾、陳皮檸檬膏和檸檬慕斯洗碗精。這些檸檬產品皆不含化學肥料和農藥,安全可食用,且果皮更是天然,極受消費者喜愛。其中,檸檬慕斯洗碗精以無籽檸檬的果皮製作,讓人驚豔於其濃郁的香氣,成為自然產品愛好者的首選。「舞賽檸檬」不僅是品牌,更是傳承的象徵。她希望透過這個品牌,讓更多人認識阿美族的文化,並感受到來自土地的滋養。正因為母親的努力與自己的堅持,舞賽檸檬的未來必將更加光明,讓這片土地的故事持續傳承下去。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翁藕工作坊

翁藕工作坊
尋找文化根源的旅程 開啟翁藕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1985年,翁藕老師19歲,那是一個改變她人生軌跡的關鍵時刻。因為不慎遺失了外婆Ariray留下的黑色傳統服上衣,她開始著手臨摹裙上的刺繡圖騰,這一事件讓她踏上了縫製傳統服飾的旅程。為了臨摹裙上的刺繡圖騰,她開始了學習縫製傳統服裝的旅程。這段歷程不僅讓她找回了祖先的認同感,也喚醒了對於文化和傳統技藝的探索欲望。在她的心中,這不僅是一次個人的追尋,更是為了復刻和延續阿美族的傳統藝術。同年,翁藕於1985年與她的母親阿蘭在太巴塱部落共同創辦了一家原住民族服飾手藝店。她們的使命在於用布料編織出文化的脈絡,展現不同族群的歷史與特性。翁藕堅信,傳承與延續文化是每一位族人的責任。
01
翁藕老師1985年與她的母親阿蘭在太巴塱部落共同創辦了一家原住民族服飾手藝店

薪火相傳 從母親到翁藕 翁藕到女兒Usay

傳統服飾的刺繡工藝是阿美族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圖案包含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的幾何形狀,這些都是族人文化的象徵。然而,由於刺繡工藝耗時且需要高度的技術,現在許多族人選擇使用更簡單的波浪邊或花邊替代,這讓原有的圖案與傳統工藝逐漸消失。翁藕認為,這樣的現象是相當可惜的,因為這些刺繡工藝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文化的傳承。現在,翁藕老師也帶著女兒一起踏上尋根的道路,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漢化的影響,族人對於傳統技藝的認知與執著逐漸減弱。翁藕老師和女兒Usay共同面對著這樣的挑戰,致力於保存和復育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02
翁藕老師現在也帶著女兒一起踏上尋根的道路

39年頭 繼續挑戰傳統、文化傳承

翁藕的工作坊不僅是一個創作的場所,更是一個充滿靈感與交流的空間。店內有許多經過精心設計的小角落,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翁藕和karo師丈的心血。特別是工坊的會客空間,無論是與朋友閒聊或是與客人洽談,都能感受到那份溫馨與舒適。這樣的環境讓人們不僅能夠欣賞到美麗的傳統服飾,還可以感受到阿美族文化的氛圍。

在這39年的工作中,翁藕老師努力追求將阿美族黑色傳統服飾及刺繡的精髓重新恢復。雖然面對的挑戰不斷,族人的接受度也不如預期,但她始終懷抱著希望,希望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這些文化能夠繼續存在於未來的社會中。這份對於文化的堅持,不僅是她個人的信仰,也是對整個社群的承諾。翁藕希望能引導更多族人關心和參與到傳統服飾的學習與創作中,讓這份文化的薪火能夠世代相傳。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旮麥.麵包工作室

旮麥.麵包工作室
作室對麵包的摯愛 努力開出屬於自己的麵包店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旮麥.麵包工作室,以其不定期出爐的麵包而聞名,致力於成為訪客落腳和休憩的理想之地。這間工作室的主理人美珍,擁有十年的餐飲業工作經驗,最初在啄木鳥的家負責行政業務,後來因餐廳人手不足而轉入餐廳工作,這讓她發現了自己對與人互動的熱愛。在這十年間,她逐漸掌握了咖啡與烘焙技術,對餐飲產業的熱情也隨之日益增強。在30歲那年,美貞決定創業,因為她認為自己在餐飲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資本,也渴望挑戰全新的領域,於是旮麥.麵包工作室就此誕生!《旮麥》是阿美族語言《手的意思》,展現了她對地方文化的珍視與創新。
01
在30歲那年,美貞決定創業,開一個屬於自己的麵包店

不是麵包店,而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小天地

旮麥.麵包工作室強調自己是一個工作室,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麵包店,希望成為部落的巷弄裡帶來一個舒適的文空間。在這裡,顧客可以享受到不僅僅是美味的麵包,還有豐富的書籍可供閱讀。工作室內還有一隻可愛的狗狗,為這個空間增添了親切感!美貞希望這裡能成為人們放鬆的時刻,享受一杯下午茶,翻閱一本好書,讓每個來訪者都能在部落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能在這片土地上擁有如此美好的空間,讓她感到無比的幸福與滿足!
02
美貞希望旮麥.麵包工作室能成為人們放鬆的時刻

品味與文化的交融 傳承家鄉的味道

美珍對於能在部落創造這樣一個空間感到無比滿足,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感受到部落文化的魅力。旮麥.麵包工作室不僅僅是麵包的代名詞,更是美貞對家鄉、對文化的深情詮釋。在這片土地上,她希望能夠持續探索與創新,為部落的未來增添更多可能性。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淖心工坊

淖心工坊
重拾傳統文化的生活哲學:從「淖心」開始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Sra曾在花蓮軍職工作八年,退伍後因健康因素與部落的期待,32歲那年決定回到故鄉法淖部落。五年來,身為級長的他深切感受到傳承文化的責任。與小時候不同,長大後的他在部落找回了根,承擔起級長的職責,更真實地體會到阿美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與其重要性。隨著歲月流逝,他的使命感不斷深化,而這份感受成為推動「淖心工坊」創立的根本。這個工坊的設立初衷,不只是復興文化,更是期盼能傳達這片土地的智慧和古老精神。
01
因使命感而成立「淖心工坊」

法淖部落的互助精神與文化傳承:阿美族的共同記憶

在法淖部落,Sra與族人共同建造了象徵部落團結的Adawang。這座建築以藤與竹為主要材料,延續著耆老們代代傳承的工法,讓不同年齡的族人齊心協力完成這項大作。淖心工坊成立後,Sra與夥伴合作推動文化體驗活動,雖然經歷了理念的分歧,他仍決定回歸傳統,親自學習手編技藝。這些技藝來自祖輩的智慧,Sra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以親民價格體驗阿美族的文化。部落內代代流傳的「互助文化」Mipaliw,是這份精神的延續,象徵了阿美族人的共同生活方式,即使社會變遷,這種文化仍在部落深深紮根。
02
Sra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傳達部落內代代流傳的「互助文化」

生活即教育:讓旅客親身體驗的阿美族文化

淖心工坊不僅是遊客的學習場所,更是部落文化的教室。Sra和族人藉由農務、植物辨識、製酒、狩獵等活動,向來訪的旅人展示部落生活的真實樣貌。活動中,沒有米其林級的精緻餐點,只有族人日常的樸實飲食,讓參與者回歸自然,聆聽蟲鳴鳥叫,體驗真正的生活之美。此外,阿美族的飲食文化強調就地取材,從部落栽種的原生食材到溪邊野炊,所有料理展現出當地的智慧與風味。淖心工坊旨在讓每位旅人認識、理解阿美族的互助精神,而Sra也期盼透過這樣的文化交流,讓人們不只是過客,而是真正找到回家的感覺。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Pising彼心書店

Pising彼心書店
文化角落的奇蹟 Pising彼心書店的重生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Pising彼心書店是一間位於光復的獨立書店,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連結。書店由于仙和丈夫摩力·旮禾地共同經營,他們的兩隻狗狗也成為了這個空間的可愛成員。他們的故事始於過去曾租下舊台鐵光復站長宿舍,並經過修復創辦了「Pasela’an 緩緩書屋」。原本的Pasela’an緩緩書屋坐落於花蓮縣光復鄉的舊站長宿舍,是保存至今最早期且完整的大正時期日式木造建築之一。最近,這座建築通過文資審議,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象徵著其文化價值的認可。然而,隨著租約到期,這個承載著無數回憶的地方不得不與大家告別,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彼心書店02
于仙和丈夫摩力·旮禾地共同經營 Pising彼心書店

夫妻同心 一起把部落故事說出來

雖然緩緩書屋的閉幕令人感傷,但它卻為Pising彼心書店的重生鋪平了道路。新書店位於光復藝文基地,名稱中「Pising」在阿美語中意為「臉」,寓意著彼此的心靈相通,旨在促進社區的凝聚力和文化活力。來自台灣西部的于仙和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摩力·旮禾地,兩人共同經營著Pising彼心書店,摩力·旮禾地出身於花蓮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因為家境的原因,小學畢業後便前往都市打工。直到74年,因工安意外回到了部落,這次的經歷讓他更加意識到原鄉與都市之間的差異。于仙則是因緣際會之下來到了花蓮,因為戲劇營隊認識了先生。在2020年,摩力·旮禾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了「Liso^so’你說說工作室」,旨在推廣族語和部落文化,嘗試用各種方法去推廣部落文化及語言。
彼心書店01
「Pising」在阿美語中意為「臉」,
寓意著彼此的心靈相通

成為一個讓心靈相遇的書店

Pising彼心書店的使命在於創造一個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這裡不僅販售在地繪本和原住民族繪本,還展出光復在地文學作家的作品,並定期舉辦閱讀推廣活動。除了書籍,店內還會展示當地手工藝品,鼓勵社區青年回鄉創業,實現共同創作的願景。Pising彼心書店不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一個文化發展的據點,期盼能成為所有人的心靈家園。
彼心書店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那魯灣手藝工坊

那魯灣手藝工坊
理想與現實的掙扎 回歸部落堅持創作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花蓮吉安鄉的古拉斯放棄高學歷高收入的工作,只因為他聽見部落的呼喚,毅然決然回歸部落,成為一位廢材大藝術家。

古拉斯在踏進藝術創作之前,原本在慈濟醫院當電機工程師,曾到外商公司工作,甚至外派到國外工作,有著大好前景的古拉斯最終卻放棄高收入和國外的機會,回到家鄉展開藝術創作之路。這對一般人來說絕對是一大掙扎,但古拉斯並不後悔這樣的決定,因為心中有個聲音在呼喚他,要追尋自己的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人生。
在古拉斯回到家鄉後,便和太太一起從事藝術領域,兩人雖都沒有藝術背景,但都有雙靈巧的手與藝術魂,幽默風趣的古拉斯極具創意美學,並認為好的產品不需要多加論述,只要有文化的延續和自然創意的結合,就會有商業機制!
01
古拉斯老師的創作元素十分多樣,就連藤編也是其中之一

化腐朽為神奇、無中生有 複合媒材翻轉新意

古拉斯的創作可說是無師自通,僅靠著無限的創意與童心,做出了一個個有趣又實用的作品,最有名的漂流木燈飾就是來自古拉斯的原創。
古拉斯的創作使用日常中非常簡單的生活素材,鵝卵石、石頭、酒瓶、鐵罐等都是他的靈感來源。因為是在地的阿美族人,且從小家裡就靠海,所以在老師的創作中時常可以看見兒時的海洋記憶,其創作中大量的的大自然元素(如:漂流木、鵝卵石),這些都是老師小時候美好記憶的投射。

古拉斯利用複合媒材,再加入原住民元素,化腐朽為神奇、無中生有非常貼切古拉斯的作品,實用又創新的作品不但與其生命故事相連結,同時也能夠靈活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03
在創作過程中,古拉斯老師不僅要切割、編織,
還要雕刻,樣樣都要精通才行。
03
在創作過程中,古拉斯老師不僅要切割、編織,
還要雕刻,樣樣都要精通才行。

生活藝術化 藝術生活化 展現衝突美

古拉斯總是強調藝術要生活化而非高高在上,所以他的作品非常的實用又日常,但同時他也喜歡在作品上加入一些衝突的元素,像是在平淡無奇的扁圓形石頭上放上一段拉開的金屬拉鏈,搖身一變成為小拉鍊包,在硬素材上放上軟的元素,這樣反骨又趣味的設計就是古拉斯的衝突美。
04
那魯灣手藝工坊的經典作品-石頭拉鍊包,反映出古拉斯老師反骨又帶點童心的個性。
那魯灣手藝工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古拉斯自己構思、自己設計、自己手工制作,所以不會有相同的作品出現,也不能複製、不批量,他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讓收到的人也能感受到品牌的獨特性。
05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後山白日夢

後山白日夢
返鄉青年打造花蓮光復的獨特文化交流平台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在花蓮光復,後山白日夢是一個結合年輕人熱情與創意的協力工作室。這個團隊由年輕的朱湘榕與戴念華、蔡筱萱組成,他們懷著對家鄉的熱愛與夢想,決定回到這片美麗的土地,利用自身的設計專長,推動各式各樣的活動,為當地注入新活力。他們的服務範圍涵蓋品牌規劃整合設計、視覺設計、數位媒體企劃與經營、以及青年培力等多方面,致力於吸引更多人投入在地,交織出獨特的地方文化。透過與社區的交流碰撞,他們期望能在光復這片土地上實驗出不一樣的變化。
01
後山白日夢是一個結合年輕人熱情與創意的協力工作室

活動的多樣性 推動地方文化與永續發展

後山白日夢團隊推出了一系列活動,如釀酒、編織等課程,希望讓社區居民及遊客能夠更加參與其中,並一同探索與分享地方文化的魅力。他們深知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並希望透過這些活動,激發參與者的創造力,讓大家一起關注永續發展的議題。他們希望在環境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找到一個友善的平衡點,為未來的生活方式提供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這份對環境的關注,也體現了他們對家鄉的責任感與愛。
02
希望讓社區居民及遊客能夠更加參與其中,
並一同探索與分享地方文化的魅力

新工作室的開幕 融合設計與部落文化的未來

後山白日夢新成立的工作室位於光復糖廠,這個空間以純白簡單的設計搭配寬敞的環境,為各種活動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團隊計劃陸續推出與原住民族類相關的文化課程,期望能讓更多人感受部落文化的深厚智慧與養分。他們的目標不僅是推廣設計美學,還希望藉此機會,讓大家共同體驗並學習原住民族文化的價值,增進對這片土地的了解與認同。這群充滿熱情的年輕人,透過他們的努力,不僅為光復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也為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樂趣和多元性,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這個文化的交流平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哈腓拉傳承工作坊

哈腓拉傳承工作坊
從務農到藍染 部落藍色傳承之路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復興部落媳婦慧芬姊,原本從未想過自己會再次踏上從農之路,更沒料到會在藍染藝術中找到生活的熱情。小時候對農業不甚感興趣的她,卻因為婚姻成為復興部落的媳婦,逐漸與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聯繫。最初,她在部落擔任娃娃車司機和族語老師,經常穿梭於部落中的她,漸漸感受到長輩們對傳統技藝的熱情與不懈。這段時間,她逐步認識到藍染的價值,並透過與部落阿公阿嬤的交流,學會了藍染的技巧。為了讓藍染成為部落新的產業,她開始協助部落成立協會,推動藍染的永續發展。張慧芬總是自嘲自己笨拙,但正是這份傻勁與堅持,讓她在無形中成為復興部落的推手。
01
健康與永續的藍色時光 部落的新契機

健康與永續的藍色時光 部落的新契機

在復興部落,因為山區條件的限制,並非所有農作物都能順利栽種,慧芬姊選擇了耐寒且生命力強的木藍來作為主要作物,這不僅讓藍染的材料可以自給自足,更減少了對染料的依賴。從種植到染製的每一步驟,她都堅持親力親為。藍染需要大量的水,而復興部落水源豐富,天然的水質更增添了染布的色澤。每當藍染布展開,映入眼簾的藍色圖樣,似乎記錄著每位參與者的故事。這些布料的藍白交織,像極了復興部落生活的剪影,而藍染藝術也逐漸成為部落的代表,讓族人穿上自己的作品,感受到健康與自然的結合。
02
藍色的記憶 藍染體驗中的文化與情感

藍色的記憶 藍染體驗中的文化與情感

在慧芬姊的帶領下,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是藍染製作的場域,更是傳承與延續部落文化的場所。這個名字源自聖經,象徵祝福與希望,她希望這個工作坊成為部落文化的載體。來到哈腓拉傳承工作坊的旅人,除了能親手製作藍染作品,還能品嚐由部落有機農法生產的洛神花點心,體驗屬於阿美族的五感藝術之美。每當作品完成,族人和遊客會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藍染成果。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僅是推廣藍染藝術,更是一種文化橋樑,讓人們在製作藍染的過程中體會原住民生活的點滴。這段藍草小旅行,讓每位參加者都能帶著一抹屬於復興部落的藍色記憶離開,並更深刻地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與共榮。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暖石心 Stone&Life

暖石心 Stone&Life

與大理石之間的抗衡 從不喜歡到熱愛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其實我以前非常排斥這個產業。」身為大理石工廠二代的高鄧麗娟笑著說,因為從小看著父母在工廠辛苦的切割、搬運著石材,麗娟清楚在這產業的艱辛與勞力付出。所以她在過往非常抗拒這項產業,也從未想過自己會進行與其相關的藝術創作。但在碰上畢製的作品選材時,娟娟在教授的建議下還是選擇了石材進行創作。一方面是因為自家就是大理石工廠,取材方便又省錢,另一方面是她想好好認識家人熱衷投入的產業到底有何魅力。
娟娟認為自然素材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從認識到處理材料的過程,從中認識並感受細節及變化,在一次次的實驗、熟悉材料中,慢慢提升製作經驗、耐心以及成就感。

重新再利用 剩材轉出創意新可能

麗娟在與大理石碰撞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想法,她發現大理石的「剩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這個大理石剩材也成了麗娟日後創作的主軸與核心。麗娟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她的畢製作品:大理石沙發,沙發上橫豎交錯的線代表著地球上的經緯線,想要強調剩材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台灣而已。麗娟在2017年成立暖石心工作室,透過精心的創意設計讓石材可以輕鬆的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並在2019年受邀至法國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02

娟娟的畢業製作-大理石沙發

當冰冷的石材碰上溫暖的人心 暖石心工作室的誕生
娟娟認為大理石素材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從接觸、熟悉、到處理材料的過程中不斷的認識石材的奧妙。身為石材業二代的她,在成立了暖石心工作室後,便開始思考要如何讓傳統產業轉型、創新。透過娟娟的創意與對大自然的喜愛,除了多加善用剩材,她更結合了異媒材,賦予石材新生命。
03

暖石心的產品以永續設計為出發點,
強調石材與其他自然素材的結合

每一件作品都是滿滿回憶 利用石材述說家的故事

娟娟說小時候常常和奶奶一起到海邊採集,所以她很多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都源自阿美族的生活。不管是海邊生活、捕魚的記憶等等,這些都是和奶奶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將回憶轉換成作品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娟娟的作品享念-珊瑚杯墊,就是源自於阿美族潮間帶採集的靈感,因為小時候到海邊都可以看到美麗的珊瑚,所以麗娟就將堅硬的石材透過特殊的技法,做出美麗的弧線型,希望可以呈現出珊瑚的柔美之感。會將阿美族的生活融入作品是因為麗娟在開始創作後,對自己的族群逐漸了解認識,因此希望可以將這些美好的記憶與文化放進創作,不只是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04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