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店家首頁

瑪武拉外工作室

瑪武拉外工作室
找尋兒時的回憶,找回阿美陶的珍貴技藝  
撰文:龎郁潔 攝影:Evan Lin
李玉英ina居住於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傳統製陶四大中心之一。
原本是幼稚園老師的她,退休後在太巴塱國小擔任家長會委員, 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洪明德老師,也因此開始接觸部落的製陶文化。 當時的玉英ina對於製陶完全沒有概念,而是在一步步的創作過程中,將腦海裡的記憶連結到了兒時的回憶。
繁複的柴燒過程需要花費至少一天一夜的時間,而這就是傳統的阿美陶文化。
過往的部落生活沒有鐵鍋,因此陶器主要是作為日常生活取水、祭祀與農業器具使用。阿嬤經常會帶著她到田裡,趁著犁田的時間挖土捏陶,並且以古老的柴燒方式,利用稻草、稻殼相互堆疊,再陸續添上木柴燒陶以維持燒製過程中的溫度。
這樣繁複的柴燒過程需要花費至少一天一夜的時間,而這就是傳統的阿美陶文化。
在燒陶完成後,還必須到山邊挑水,透過煮糯米讓陶土的縫隙塞住。當時身型嬌小的李玉英ina必須頭頂著好幾公斤的陶甕,沿著田埂到山邊挑水。
早期製陶的過程繁複又辛苦,小的時候Ina認為阿嬤偏心,總是嚴厲的指使她做事。如今Ina 則認為或許這就是她的使命,而她必須將這項珍貴的技藝傳承下去。
在古老的部落傳承古老的技藝
瑪武拉外工作室於民國94年成立,其意思為「古老的部落」。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傳統製陶中心之一,因此部落耆老 玉英ina取其名,象徵在古老的太巴塱部落創作古老的技藝,如製陶、串飾等,並且將這些珍貴的文化傳承給後代子孫。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原鄉的日子,有很多種過法

職人店家

craftsman store

原鄉的日子,有很多種過法

花蓮的原鄉,不止有部落祭典那幾天的熱鬧。更多的時候,是日子靜靜地走著,有人坐在門口削著竹子,有人曬著辣椒與苧麻,有人準備午餐,等孩子們下課回家。這些都是生活,而你來旅行,只是剛好走進其中。

我們打造「用心遊部落」網站,不只是要你來玩,更希望你成為這片土地生活的見證者。

這裡有民宿、有餐桌、有體驗活動,也有你或許尚未理解,但會深深感受的在地文化。

如果你對行程規劃有困惑、對交通安排有煩惱、或是想找個靜靜聽歌的地方,不妨寄封信給我們。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我們會幫你拉開旅行的門簾,為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原鄉日子。

當你寫下第一句問候,就是旅行的第一步

當你寫下第一句問候,就是旅行的第一步
01

有時候,一趟旅行不需要立刻出發。它可以從寫一封信開始。

像前陣子,一位對織品文化特別有興趣的設計師寫信來問我們,有沒有能親自接觸苧麻工藝的工坊?我們回信介紹了「女仕女事」的共學空間,她真的到了溪口部落,席地而坐和幾位女性一邊捻線一邊聊天,回家後她說,那是她第一次感覺到「手感」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溫度。

我們一直相信,旅行不是選項,是關係。
而信,是關係的開始。

無論你是旅人、學生、創作者,還是單純想知道部落哪裡可以住一晚、吃一餐、買件手作衣服,我們都很樂意聽你說。

不必客氣,也不用複雜,只要一句「你好,我想問⋯⋯」就好。

我們會用最溫柔的方式回信,也許不會馬上給你答案,但會帶你找到方向。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我們在信的那端,等你說聲你好。

木想傢工作室

木想傢工作室
一個決定,改變了他與家鄉孩子的人生。  
撰文:龎郁潔 攝影:Evan Lin
在193縣道絕美公路上,有一間小小的木工坊,經過時或許容易忽略,但裡面的人們努力做的事正在散發著點點光芒。
一個決定,改變了他與家鄉孩子的人生。
王嘉納老師是木想傢工作室的創辦人,小時候的他家境並不富裕。因為爸爸早逝,懂事的他不忍心媽媽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決定國中畢業就要工作,但媽媽卻堅持要他繼續升學,因此他選擇了公東高中的木工科學習一技之長。
在這過程中,他幸運的遇上了有心栽培他的老師。即便練習的過程很辛苦,他也一直撐著,最後拿到全國第一名的佳績,並考上台北工專,代表台灣拿到金牌。在大學的最後,一個回家鄉實習的決定,改變了他後續的人生。
「老師,你什麼時候會離開我們?」當時在實習的王嘉納老師聽到孩子的這句話嚇了一跳,心想著怎麼會有這個問題,以及那麼小的孩子,又怎麼會那樣問。 「因為之前的老師都來了一下就離開了」
王嘉納老師意識到,「離開」這件事對孩子們來說已經習慣了,無論是爸媽的離開,還是老師的離開,孩子們不是不需要,而是習慣了失去。 偏鄉學生就像是瀕危的動物,意思並非是指很稀少,而是他們需要好好被保護、照顧。
培育現在的一位青年,就是未來的一個家長。
就在幾年前,嘉納老師毅然決然提早退休,不為自己留後路。 「待在學校的這幾年,帶著一批一批的學生,看著他們進入學校又離開,一而再的循環,但對學生後來的人生真的有幫助嗎?我忍不住這樣問我自己。」 部落的老人缺乏照顧;青壯年移地生活;孩子缺乏陪伴,這一直是偏鄉的困境,因此嘉納老師以玉東國中周遭的倉庫作為基地,帶著四名木工班畢業的青年,共同創立「木想傢」,期望能夠為在地創造產業與工作機會。

純手作的木工傢俱,溫潤的曲線、細緻的設計美學、符合亞洲人的工學設計,木想傢的每一件傢俱,蘊含的不僅僅是背後動人的故事,也顯現出了不同於工廠的細膩。
「磨刀,只為揮一劍。」待在部落20幾年的王老師,在訪談的最後,跟我們說了這句話。 這20幾年來的努力與投入,或許就是為了現在的一切。要能真正翻轉部落經濟、偏鄉孩子的未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現實的面向有太多難以克服的問題。但王嘉納認為培育現在的一位青年,就是未來的一個家長。
王嘉納老師的個性就像木頭,總給人溫潤質樸而柔軟的感覺,一步步慢慢地做,雖然慢,但總會走到終點的。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有些答案,寫在山裡的風裡

 有些答案,寫在山裡的風裡
03

在花蓮,許多問題不需要立刻有答案。像是「我這趟旅行該去哪?」

其實等你真正站在某個部落山頭,看著孩子們奔跑,聽著老奶奶織布的節奏聲,那一刻你就會知道,來對地方了。

「用心遊部落」是一張地圖,也是一本靜靜訴說的小誌。我們寫下每一位職人的名字,他們的餐桌、手工藝、笑聲與夢想。他們是這塊土地真正的導遊,他們不是為了觀光而存在,而是讓旅行因此而不同。

如果你也想在旅程裡遇見更多「不是安排好、卻值得遇見」的風景,歡迎來信。你可以問我們哪裡有故事的屋子、哪裡適合慢走、哪裡適合帶著家人駐足。我們不急著給你標準答案,但會分享那些我們也曾為之感動的地方。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讓我們一起,把問題交給風,然後一起前行。

德米路織工坊 Tminun

德米路織工坊 Tminun
以才德的手,織回家的路  
撰文:龎郁潔 攝影:Evan Lin
Tminun是太魯閣族語「織布」之意,是一份耆老給年輕女孩珍貴的禮物。在太魯閣的文化中,織布是女性的必備技能,學會織布才能夠走過彩虹橋,得到祖靈的庇佑。
德米路織工坊由「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所創立,期望能夠透過織布的技藝,陪伴部落的弱勢婦女,培養其一技之長,找到自身的價值。除此之外,也能夠推廣太魯閣族珍貴的織布工藝。
面對部落偏鄉的困境,長出新的生存之道。
目前德米路織工坊的夥伴眾多,除了太魯閣族的女子之外,也有布農族、客家族群的夥伴。 在這邊,大家彼此相互學習、互相陪伴,在學習織布技能的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機會。 「除了是一間工坊之外,也是一間女子學校。」 學習織布、學習部落的生活技能,學習如何透過自己的力量讓生活過得更好。
在偏鄉部落中,面臨的困境眾多。除了原民文化流失斷裂之外,工作機會的缺乏、早育母親的心理問題也需要被關注與解決。
啄木鳥之家一直致力於陪伴部落,面對不一樣的族群,提供不一樣的陪伴方式。 以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前進的動力,在陪伴與培力的過程中培養「能力」「權利」「權力」,讓女性擁有獨立經濟、獨立自主以及領導力。
織布是語言,織布是心之所向,織布是一幅心裡的畫。
除了織布文化技藝的傳承之外,德米路織工坊更重要的是「陪伴」。 無論面臨什麼困境,都有一群夥伴陪著你解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過去原民文化沒有文字,織布就是語言,那些生活的痕跡,都能夠在織布的圖騰中看見。 而現在,織布成為技藝的傳承,透過織布的過程,把眼睛所見的美麗風景、心裡的畫面,透過織布機的來回穿梭呈現。 「當一位婦女被看見,他生命的改變會帶來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力。」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不知道怎麼開始?讓我們陪你規劃

不知道怎麼開始?讓我們陪你規劃

很多人問我們:「要去部落旅行,一定要有熟人帶嗎?」

我們總是微笑回答:「不用,你有我們就可以了。」

我們希望網站上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你在規劃行程時的一個朋友。
也許你不確定該從哪一個鄉鎮開始?不確定有哪些地方能帶孩子一起去?也不確定那間你在IG上看到的小店是否要預約?

沒關係,這些問題都歡迎你問。我們的信箱,為的就是這些「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問」的旅行者而開。

有位媽媽曾經寫信來問:有沒有適合親子一起的手作體驗?她想讓孩子看看種子,摸摸織布機的梭子。那年他們去了瑞穗,在苡幸福手作工坊裡,孩子第一次親手把森林的果實串成手環,回家後還在作文裡寫下「我覺得阿姨的故事,比我看的書都還精彩。」

旅行就是這樣的魔法,一開始只是想問個問題,最後變成一個記憶深刻的片段。

📮 若你也有旅行計畫,請寫信給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讓我們一起打開這趟旅程的第一頁。

拿鞘 Nature

拿鞘 Nature
拾起大地的自然紋理,讓原民文化走進生活中。  
撰文:龎郁潔 攝影:Evan Lin
檳榔、香菸、酒,是原民文化不可或缺的三大元素,而其中的「檳榔」除了是祭祀中的「供品」之外,也是日常嚼食、強化認同的民族「食物」,以及在社會文化中相互贈送的「禮物」以及男女相互表達愛意的「信物」。
拿鞘的主理人之一 大衛說,「在現代社會裡,大眾想到檳榔經常會與口腔癌、土石流等連結,大多都是比較負面的印象,但其實檳榔與原民的文化與生活是有很強烈的連結的。」
一股深思熟慮的衝動,成就了拿鞘這個品牌
創辦人大衛是生活在都市的泰雅族人,在求學階段接觸過的原住民同學不超過10個,而自認不熟悉原民文化的他,卻在因緣際會之下進入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工作,而也因為如此,他重新思考並探尋自身的文化,連結起他與部落之間的情感。
之所以選擇檳榔葉鞘作為品牌的主要創作素材,除了希望能夠讓大眾聯想到檳榔時不再只是單一的負面印象,也因為目前在原民工藝的創作上,還沒有出現檳榔葉鞘相關的創作,因此這是一項很新的素材,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正因為是全新的素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了解素材的特性,包括泡水後軟化的過程、彎折的韌性、曬乾後定型等等⋯⋯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實驗,每一步都是熟悉的過程。 「創業並且成立品牌,大概就是一股深思熟慮的衝動吧!」大衛笑著跟我們這樣說。
原民文化結合現代生活美學,每一件的紋理都是獨一無二。
能夠讓原民文化透過不一樣的方式被更多人看見,是大衛一直以來希望能夠做到的事情,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但創業需要的是一股衝動,在兩個元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拿鞘也就這樣誕生了。 拿鞘的商品強調自然採摘以及不使用任何黏著劑,並且結合現代美學,每一件商品都極具美感與質感,同時因為每一片葉子的紋理不同,每一件商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拿鞘的商品強調自然採摘以及不使用任何黏著劑,並且結合現代美學,每一件商品都極具美感與質感,同時因為每一片葉子的紋理不同,每一件商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透過彎折葉鞘成為容器,回應部落的生活智慧,讓葉鞘不再只是掉落於大地上的無用之物,而是極具美感與意義的創作素材。 拿鞘目前已與眾多品牌合作,期望能夠和不同領域的結合,加強彼此聯結。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寫信給風,也寫信給我們

寫信給風,也寫信給我們
03

旅行從來不只是目的地的選擇,它其實是一次「你想怎麼生活」的試探。

花蓮,是一個適合這樣慢下來的地方。在這裡,沒有非得打卡的標準景點,也沒有預設的行程。我們相信,一張可以說故事的地圖,應該要讓你自己決定從哪裡開始、要怎麼停留。

「用心遊部落」是一份旅人的筆記,也是一份職人的心血。你可以從中找到餐桌、工坊、民宿,甚至是一條條不一定熱鬧,卻值得安靜走過的小徑。你也可以一無所知,只帶著一點點期待──這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出發方式。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背起行囊,只是不確定下一步往哪走;如果你在網站上看到讓你心動的照片,卻不曉得如何預約、怎麼抵達──那就寫封信給我們吧。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信件不需要格式,不需要客套。
你只要寫下你想找的感覺,我們就會幫你把路鋪好。

HANNA・Dreamcatcher

HANNA・Dreamcatcher
北美文化與在地家鄉素材的結合,是療癒人心的藝術創作  
撰文:龎郁潔 攝影:Evan Lin
第一次遇見漢娜的創作,是在鳳林的丘丘森旅。 大型的捕夢網掛在潔白的牆面上,是房間裡很有存在感的藝術作品。
HANNA・Dreamcatcher 主理人漢娜,她以自己的族名作為品牌的命名。
10年前回到家鄉花蓮的她,進入藝術創作的領域。 而在這之前,她在旅宿業待了10幾年的時間,也曾離開過家。
談起進入藝術創作的過程,漢娜說這大概是一個上天給的指示吧! 漢娜的媽媽是製作傳統服飾的師傅,或許正是因為頻繁的接觸,反而讓漢娜很排斥,對於編織文化的學習毫無興趣。 直到外公臨終前,送給漢娜一個編織包, 當時的她驚覺原來部落的傳統工藝這麼美,是自己太晚發現。 自此她漸漸拋開過往對於傳統文化的既定印象,讓自己試著了解與學習。
網住惡夢,伴著好夢入睡。
在某次與朋友的聚會中,好友提到,「最近常常做惡夢,都睡不好」 漢娜便隨口說道「不然我編個捕夢網給你吧!」 因為這樣簡單又溫馨的原因,捕夢網進入了漢娜的人生,也成為她創作的主要元素。
捕夢網的寓意很浪漫,希望能夠網住惡夢,做個好夢以及給予他人祝福。 漢娜認為,捕夢網的意義在於每一次的生命裡,有著許多不同的能量與指導。 透過捕夢網達成目標,讓自己以及想關心的人,思想、夢想還有意念都能運用在好的方面,將內心的夢想啟動,給予對方最真誠的祝福。
04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