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腓拉傳承工作坊

哈腓拉傳承工作坊
從務農到藍染 部落藍色傳承之路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復興部落媳婦慧芬姊,原本從未想過自己會再次踏上從農之路,更沒料到會在藍染藝術中找到生活的熱情。小時候對農業不甚感興趣的她,卻因為婚姻成為復興部落的媳婦,逐漸與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聯繫。最初,她在部落擔任娃娃車司機和族語老師,經常穿梭於部落中的她,漸漸感受到長輩們對傳統技藝的熱情與不懈。這段時間,她逐步認識到藍染的價值,並透過與部落阿公阿嬤的交流,學會了藍染的技巧。為了讓藍染成為部落新的產業,她開始協助部落成立協會,推動藍染的永續發展。張慧芬總是自嘲自己笨拙,但正是這份傻勁與堅持,讓她在無形中成為復興部落的推手。
01
健康與永續的藍色時光 部落的新契機

健康與永續的藍色時光 部落的新契機

在復興部落,因為山區條件的限制,並非所有農作物都能順利栽種,慧芬姊選擇了耐寒且生命力強的木藍來作為主要作物,這不僅讓藍染的材料可以自給自足,更減少了對染料的依賴。從種植到染製的每一步驟,她都堅持親力親為。藍染需要大量的水,而復興部落水源豐富,天然的水質更增添了染布的色澤。每當藍染布展開,映入眼簾的藍色圖樣,似乎記錄著每位參與者的故事。這些布料的藍白交織,像極了復興部落生活的剪影,而藍染藝術也逐漸成為部落的代表,讓族人穿上自己的作品,感受到健康與自然的結合。
02
藍色的記憶 藍染體驗中的文化與情感

藍色的記憶 藍染體驗中的文化與情感

在慧芬姊的帶領下,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是藍染製作的場域,更是傳承與延續部落文化的場所。這個名字源自聖經,象徵祝福與希望,她希望這個工作坊成為部落文化的載體。來到哈腓拉傳承工作坊的旅人,除了能親手製作藍染作品,還能品嚐由部落有機農法生產的洛神花點心,體驗屬於阿美族的五感藝術之美。每當作品完成,族人和遊客會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藍染成果。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僅是推廣藍染藝術,更是一種文化橋樑,讓人們在製作藍染的過程中體會原住民生活的點滴。這段藍草小旅行,讓每位參加者都能帶著一抹屬於復興部落的藍色記憶離開,並更深刻地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與共榮。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暖石心 Stone&Life

暖石心 Stone&Life

與大理石之間的抗衡 從不喜歡到熱愛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其實我以前非常排斥這個產業。」身為大理石工廠二代的高鄧麗娟笑著說,因為從小看著父母在工廠辛苦的切割、搬運著石材,麗娟清楚在這產業的艱辛與勞力付出。所以她在過往非常抗拒這項產業,也從未想過自己會進行與其相關的藝術創作。但在碰上畢製的作品選材時,娟娟在教授的建議下還是選擇了石材進行創作。一方面是因為自家就是大理石工廠,取材方便又省錢,另一方面是她想好好認識家人熱衷投入的產業到底有何魅力。
娟娟認為自然素材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從認識到處理材料的過程,從中認識並感受細節及變化,在一次次的實驗、熟悉材料中,慢慢提升製作經驗、耐心以及成就感。

重新再利用 剩材轉出創意新可能

麗娟在與大理石碰撞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想法,她發現大理石的「剩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這個大理石剩材也成了麗娟日後創作的主軸與核心。麗娟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她的畢製作品:大理石沙發,沙發上橫豎交錯的線代表著地球上的經緯線,想要強調剩材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台灣而已。麗娟在2017年成立暖石心工作室,透過精心的創意設計讓石材可以輕鬆的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並在2019年受邀至法國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02

娟娟的畢業製作-大理石沙發

當冰冷的石材碰上溫暖的人心 暖石心工作室的誕生
娟娟認為大理石素材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從接觸、熟悉、到處理材料的過程中不斷的認識石材的奧妙。身為石材業二代的她,在成立了暖石心工作室後,便開始思考要如何讓傳統產業轉型、創新。透過娟娟的創意與對大自然的喜愛,除了多加善用剩材,她更結合了異媒材,賦予石材新生命。
03

暖石心的產品以永續設計為出發點,
強調石材與其他自然素材的結合

每一件作品都是滿滿回憶 利用石材述說家的故事

娟娟說小時候常常和奶奶一起到海邊採集,所以她很多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都源自阿美族的生活。不管是海邊生活、捕魚的記憶等等,這些都是和奶奶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將回憶轉換成作品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娟娟的作品享念-珊瑚杯墊,就是源自於阿美族潮間帶採集的靈感,因為小時候到海邊都可以看到美麗的珊瑚,所以麗娟就將堅硬的石材透過特殊的技法,做出美麗的弧線型,希望可以呈現出珊瑚的柔美之感。會將阿美族的生活融入作品是因為麗娟在開始創作後,對自己的族群逐漸了解認識,因此希望可以將這些美好的記憶與文化放進創作,不只是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04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