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惠工作室

叔惠工作室
「我那個時候沒錢,真的很苦惱,但為了織布也是只能硬著頭皮分期買下來!」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身為太魯閣族「資深織布重製工藝師」的謝叔惠老師(Jalun Baysu)目前在秀林鄉經營起自己的工作室,織布之餘也開始將傳統工藝結合現代設計,將圖騰之美應用在生活小物之中,增加傳統工藝的商品性。
放眼望去潔白的空間大約5-6坪,小小的環境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織布機台。 從擺放在門口的傳統地織機,到擺放在桌上,紐西蘭進口的現代梭織機, 原以為這樣小巧的空間已經放不下時,一轉頭,又發現了整排工業用、家用縫紉機! 每當提起這些機子時,叔惠老師總會苦笑著說:「真的是越買越多!」
叔惠老師平常幾乎都坐在梭織機前忙碌一整天

在潔白空間操弄織布機的仙子

每當有人問起,這麼一個小小的空間,為何需要這麼多機台時, 叔惠老師回應:「我也是跟著部落的老人家學習這個快要消失的技藝的。」「現在我想把它教給更多的人。」 原來叔惠老師平常除了自己埋頭織布外, 也擔任起講師的職務,將這項太魯閣的傳統技藝,持續的流傳下去。

伴隨梭子來來回回的喀喀聲,叔惠老師悠悠說著關於織布的歷史。 原來,「織布」不僅是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及泰雅族的女性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 也象徵著成年和紋面的資格,唯有習得這項技藝, 往後離世時才能藉由布匹通過彩虹橋,回歸祖靈守護之地。 從民國90年開始,叔惠老師開始研習各式技藝,除了織布外,就連藤編、染織、裁縫、皮革…等等都有涉獵, 並將這十幾年的心力應用在商品中,傳統技藝的傳承碰上現代化的設計,讓她多次獲獎, 更在「2009年全國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 Psdka Tminun 織布競賽」拿下第三名的佳績。
現代梭織機不比落地機簡單,梭子上上下下都有固定的技法,真的相當困難!

織布是自山林餽贈的寶物

叔惠老師總說:「織布是來自山林的禮物。」 早期織布時,原料為苧麻,需要經過割麻、取紗、用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煮線、洗線、染色、日曬、理線、理經…等14個繁瑣程序,最後才有辦法成為麻線而進而編織。 而現代因為科技進步,也為了因應商業需求,過往織布的苧麻線,也逐漸被棉麻混紡線所取代。

以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再結合現代素材, 叔惠老師以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把過往的記憶經由個人創意, 將傳統工藝變得更加生活化、活潑化, 從傳統織品到、服飾、居家掛布、背包、飾品(耳環/手鍊)…等,應有盡有。 從太魯閣族的織布與服飾中,除了圖騰與多彩的織線外,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也是來自於大地的寶物-「薏苡珠」。 色澤圓潤光華的薏苡珠,讓人很難相信它竟然100%源於自然。 薏苡激似石頭的外型,及堅硬的質地, 讓它在早期便成為原民服裝上裝飾的飾品, 不僅如此,其在婚禮中亦是不可或缺的聘禮、傳家的珍寶, 同時具有護身及代表美麗、貞節、平安、幸運的意義。
她邊採收邊說道:「薏苡採收下來後還需要陰乾2-3個月,才會逐漸變白並且定型。」 工作室內的每個作品,都像是老師的心頭肉,僅僅只是一小塊布匹,也需耗費大量的心神。 老師總是笑著,認為這輩子花了這麼多心力在織布上, 只要能夠將原民文化,結合現代工藝傳遞出去,那麼再累,也都值得了。
06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月桃戲

月桃戲
「你問的問題都太難了!像是你問我:『為什麼想做?』沒有為甚麼阿,就只是因為喜歡。」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若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這間隱身在市區小巷內的傳統工藝店,店內昏黃的暖光傳來淡淡的植物香氣,而外頭則擺滿整理到一半的「素材」。 店主人是一位個性相當爽朗直率的女孩子,叫做芳琪,略大的嗓門和總是有話直說的性格相當趣味,而這間小巧精緻的工藝店正是她畢生的心血,和心之所愛-「月桃戲」。
採收回來的月桃對芳琪來說都是相當珍貴的素材,一點也不能浪費

讓人無法抗拒的迷人香氣與傳統智慧

身為桃園人的她為了完成碩士論文,便前往屏東部落研究南島文化,並向當地的魯凱族耆老學習即將失傳的「月桃技藝」。 在從旁觀察紀錄的過程,芳琪也和這個在部落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植物,產生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沒想到便從此愛上這種會散發出特殊香氣的植物,開始四處向部落媽媽們討教,一頭栽進傳統工藝的世界。

月桃是一種相當神奇的植物,在排灣族和魯凱族傳統文化中,便時常將其作為編織素材, 它的葉鞘除了能製成草蓆、置物箱、搖籃…等物品之外,莖、葉、花果、種子也都能運用,不管是作為飲食或是日用品,其特殊迷人的香氣都讓族人們欲罷不能。 芳琪說不要看小看月桃,雖然它比起原住民族常見的藤編、竹編,擁有相對較柔軟的植物纖維,但採集和前置作業仍相當麻煩, 她哀號著:「尤其是曝曬的過程,採回來後每天都是陽光爭奪戰!」
曬乾的月桃柔軟、純樸、圓潤,相當具有質感

想要延續文化之前,得先對其有愛

原來月桃是相當挑敏感的植物,不同的環境便會造成月桃不同的纖維肌理,長在海邊、山上、樹蔭下、溪邊…等不同環境,便會呈現不同紋理, 不同時期(成長期、開花期、結果期、老化期)也會呈現不同質感,軟硬、厚薄、韌性…都有所不同。 因此,芳琪提到為了穩定原料的品質,她都會在每年10月至1月到鹽寮採集, 因為這裡的月桃多為野生,纖維較粗,能夠延用部落媽媽們最傳統的做法, 將其日曬保存,製成最好的原料。「只要品質好了,做出來的產品就可以用得又久又舒適」她自信地說到。

只要跟芳琪對談過一次,就可以知道她是位愛恨分明的女孩子,喜歡的事物就是喜歡,不喜歡的怎麼勉強她也做不了。 對此她自嘲的說:「要不是對月桃文化有愛,不然這麼麻煩誰做得下去啊!我一個女孩子平時還要砍草、開路欸!」
說起月桃的前置作業,真的是相當繁瑣。 採收後必須馬上日曬、清理、取其葉鞘,再以手工撥開、反捲成圓,最後放置屋內晾蔭靜置,同時觀察它的變化等品質穩定(可能有蟲蛀、發霉、糖解…狀況),前前後後前置作業就花了大概6個月的時間!

但提起對月桃的愛,大概就像情人般又愛又恨吧!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期望能夠傳承部落工藝的美,在這間小店默默經營,靠手作的精神來傳達與自然共生,與部落技藝一同生活的迷人信念。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貓公部落

貓公部落
「我想要守護這些傳統文化,也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一切有多棒!」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位在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奇拉雅山)下,有著以Fakong(貓公)為名的部落。 部落內的人口並不多,但在平靜的生活中,似乎醞釀著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就像Fakong的原意-「文殊蘭」般,既堅強又充滿韌性。 相傳文殊蘭只要有一點莖就能生長,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植物,而當時部落的祖先來到此地,便發現四處遍佈著這樣的植物,才把這塊豐饒的土地命名為「貓公部落(Fakong)」。
安哥長年擔任部落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努力地想把部落的傳統推廣出去

像Fakong一樣堅韌又美麗

然而生生不息的部落仍不敵現實與環境的改變,不少青年人口外流, 只留下幾名長者,和不願傳統生活、技藝、文化逐漸流失的族人, 其中一位便是擔任部落總幹事,總是充滿活力的-安哥。 安哥是一位相當謙虛且充滿智慧與幽默的人,每當有人喊著總幹事、總幹事,想要聯繫他時,他總會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說:「安哥!叫我安哥就好!」 而從小在部落長大的他,現在致力推廣他記憶中美好的文化給更多人知道, 這著實是件相當辛苦,甚至吃力不討好的事,但卻從來沒有聽過安哥抱怨, 他總是笑笑地說:「有人願意留下來,或有人願意來了解,就是最好的事情了,一點一點改變,總是可以做出點什麼的!

長年生活在貓公部落的長者們,至今仍保存者傳統文化, 眼見這些珍貴的好手藝將要逐漸失傳,安哥和發展協會的夥伴們燃起想要守護部落的心, 試著將這些具有文化價值的青年制度、優美的歌謠樂舞,和最難以傳承的技藝,用更為現代的方式,轉變成體驗流程,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
安哥認為透過體驗遊程,不僅能讓部落的長者們有事情做,願意繼續維持傳統生活,也能藉由更多人的參與和認識,增加他們的成就感、信心! 最重要的是每當舉辦越多次深度導覽體驗,就會有越多人認識貓公部落迷人的文化,那麼或許腦海中的這些美好記憶就不會失去。

現在部落內已經發展出不少成熟的體驗活動,像是半日、一日或是兩日的部落導覽與文化體驗 ,其中包含:苧麻編織DIY、輪傘草編織、酒釀體驗、醃肉體驗…等, 不僅能夠走在部落街道上,親自體驗族人們的日常,學習長者們的好手藝,還能進入充滿故事的傳統家屋,聽安哥介紹阿美族祖先的智慧與美好記憶。
要將苧麻揉捻成線需要耗費相當多的力氣,唯有掌握技巧的長者能如此熟稔的執行

到貓公部落來一場浪漫的探險吧

據安哥所說,族人們平常圍在一起捻捻線、聊聊天,開心地哼著歌、喝點小酒,這就是貓公部落的日常。「但真沒想到這些日常居然是需要花心力來維持的呢!」他露出難得的苦笑說著。 也是開始經營起部落體驗活動時,安哥才發現到,原來這些族人看似平常的事物,對外人來說是這麼充滿趣味、感到新奇的,或許這份新鮮感正是部落所缺少的元素。 從家家戶戶常見的苧麻衣,到只有重要活動才會出現的糯米釀與醃肉(silaw),再到每當婚喪喜慶結束後慰勞大家辛勞,封溪舉辦的「巴歌浪」儀式, 這些鮮少,甚至在都市中不太可能參與到的活動,現在到貓公部落都能一一體驗。

除了部落的傳統文化外,安哥在2021年10月成立了新的「優優芭絲工作室」,希望除了阿美族文化外,也能融入自己兒時的記憶,帶大家回到「屬於自己」的60-70年代, 當時的阿美族獵人會撿拾天然樹叉製作彈弓,善用它的輕便性來捕捉獵物,並靠豐富的野菜知識來自給自足。

身負經營部落發展協會,和維護傳統的重責大任,安哥總說時間好像不夠用, 但在部落長大的他好像天生自帶一種浪漫,認為自己正在做對的事,那麼中間過程的苦難與艱難,都是值得的。 他總說難過悲傷阿,就像阿美族傳統會舉辦的「巴歌浪(慶祝及感恩之意)」儀式一樣,在捕魚的過程,那些傷痛和困難都隨著流水而去,往後就能堅強起來重新面對生活。
下次經過豐濱不妨繞到貓公部落看看,親眼見證一下安哥的浪漫吧!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美織織品工坊Mwaray da

美織織品工坊Mwaray da
「現在一天沒有聽到織布的咚咚聲,就會渾身不自在呢!」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踏進美枝老師的家中,印入眼簾的是擺放於地板上的傳統地織機,上面還掛著一匹尚未織完的精美布料。
一開始從紅葉部落嫁來水源村的美枝老師,對於織布是完全的素人。 直到某一天她看著家家戶戶外鋪曬的「qabang truku(太魯閣族被毯) 」, 腦中才突然響起一個熟悉的「咚咚」聲,這才把她一把拉進兒時的回憶中。
邊接受訪問編完成「每日織布進度」的美枝老師笑得燦爛

因為嫁妝而喚醒的織娘魂

美枝老師感慨的說到:「這個織布的聲音在以前可是天天都聽的到,但不曉得為什麼後來就越來越少了。」
對於太魯閣族來說,男性學會狩獵,女性學會織布, 是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象徵,唯有習得技能,未來才有能得到祖靈庇佑。 但是現代科技的進步加上大量外移的人口,就連身在部落的她,也是到後來嫁人了才重新拾回這項技藝。

面對文化逐漸流失的衝擊,美枝老師下定決心在夫家找回兒時的記憶。 一開始一竅不通的她,先從觀察和找回記憶開始。 在夫家水源村進行了大量的街坊調查,發現鄰居們曬在外頭的qabang truku(太魯閣族被毯)和自己從故鄉帶來的完全不同。 一直到後來不斷學習時才得知,原來圖騰就像一種語言,儘管織法相像,但每一戶人家仍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 就像她從故鄉帶來的平紋織被毯,便是自己的奶奶細細編織出來獨一無二嫁妝。
美枝老師說現在一天不織布就會渾身不對勁呢

試著用圖騰說故事

學習的過程是辛苦的,不僅必須從頭學起, 部落長輩們在教學的過程也都是使用族語口述, 美枝老師苦笑說著:「我對族語也不是非常熟悉,那個時候真的常常聽到一頭霧水!」 但時間一久,她竟然也深陷傳統織布的迷人魅力中, 甚至在2013年創立自己的「Mwaray da」從一片作為嫁妝的qabang truku(太魯閣族被毯)開始,對織布毫無頭緒的美枝老師從零開始學習,逐步將快要消失的技藝找回來。
為了重現兒時回憶的「咚咚」聲,她捨棄現代較為方便的梭織機,堅持使用傳統地織機,一步一步將自己的故事轉換成太魯閣族的傳統圖騰,呈現在布匹之上。 更試著成立織布工坊,把所學的技藝繼續傳授給部落的其他婦女們,和配合學校資源,讓孩童們從小接觸織布文化,讓彼此串聯起來,延續太魯閣族的傳統美學。

除了擔任起講師串聯部落媽媽們,美枝老師更將傳統技藝帶到校園中, 以現代化的方式教孩子們認識部落中的圖騰、傳統織法,以及太魯閣族文化。 經過教學,小朋友們不僅能夠接觸太魯閣族傳統的基本編織工法:平紋織、斜紋織、菱形織、花織、米粒織、浮織…等, 還能從小培養色彩美學概念與協調性。
經過多年的學習、改良、創新,美枝老師的作品不再只是傳統織布, 而是結合現代人的想法,加入生活中的感知與經驗, 讓不同色系和圖騰間相互產生更多協調且現代的可能性。

對美枝老師來說,從零開始的學習過程讓她意識到, 傳統織布,不僅僅只是技藝的延續,而是族人述說故事的媒介。 因此她試著在作品中融入生活的山水環境、自身的故事,甚至將四季幻化成色彩, 她想讓除了族人以外的所有人知道,織品不單是生活一部分,更是充滿藝術涵義的傳統寶藏。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阿魯巴染手作室

阿魯巴染手作室
「生活有時候是灰色的那又怎樣,我們要染出自己要的顏色啊!」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阿魯巴染工作室是少數由部落青年組成的年輕團隊,有別於其他「老師級」的工坊, 阿魯巴染更多的,是滿溢的能量和年輕人獨有的活力與笑聲! 團隊目前由六位在地青年組成,每個人在工作室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與職責, 迅速分工和默契十足的畫面,像極了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團隊, 從旁觀察都能感受到他們之間彼此的羈絆與對文化的熱誠。
柿染是相當繁瑣的工作,從染到曬再到設計都需要團隊合作

匯集部落青年的豐沛能量

負責人Peng給人的感受是一位成熟的大哥,對外接洽還有團隊整體的統籌都由他負責。 他笑說,每當有人問題團隊的名稱時總會語帶一絲笑意, 但其實「阿魯巴染」是源自於阿美族語的:Alupal,意思是台灣在地原生種的「柿子」之意。 早期遷徙至壽豐鄉的山下部落,因為發現這個地方長滿了這種體積迷你的野生柿子, 所以以此將部落命名:Ci Alupalan,象徵很多柿子的意思。 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果實,正是團隊目前致力延續的傳統文化-柿染,是串聯起部落發展的寶藏。

看著遊客端詳這個和印象中「柿子」相去甚遠的果實時,Peng跳出來解釋: 「其實這種Alupal是台灣原生地野生柿,早期部落的長輩們會試著醃製這些小小圓圓的果實,當作小朋友的零食。」 「但實在是不好吃。」他面有難色調皮地補充到。 但這個不太適合食用的果實卻四處生長,難道真的沒有可以利用的地方嗎? 面對這樣的困惑,Peng和部落的青年們一同苦思,也四處詢問耆老, 最後終於發現它隱藏在樸實外表下,珍貴的價值。
布料上的花紋通常都是用抓皺的方式去曝曬呈現

感恩自然,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Peng和伙伴們經過不斷的失敗和嘗試,最終才逐漸發展出穩定的柿染流程。 將植物染的技術,和當地原生種的柿子結合,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柿染文化, 更將其延伸製作成服飾配件、提袋或日常用品…等,時間不算太久,卻成為了部落的特色產業。

談起鑽研柿染的過程,Peng和伙伴們都苦笑著吶喊:「真的超級辛苦!」 原來這種野生柿需要長時間的發酵才能製成染液,從零開始慢慢摸索的他們, 不只要搞清楚植物的特性,還得一次一次條配適當的比例,就連「曝曬的時間」也是關鍵,需要長時間晾曬才能呈現較深沉穩定的色系。
談完柿染的苦,他們也想說說這一切的美好。 當初堅持選用在地原生植物進行染製,不僅是希望能活用部落中的常見物種, 更期望能將阿美族與大自然相處的美好情懷,延續到未來。

眼看現代多數化學染劑流向海洋汙染自然,他們便告訴自己不論再辛苦, 這種流在血液裡不破壞、不過度取用,感恩自然的情懷必須堅持下去。 現在阿魯巴染的商品已經相當成熟,時髦的設計和粉嫩的色系吸引不少人購入, 最重要的是每一次的購買,都是表達自己「愛護自然」的信念, 有著這些人的支持,Peng相信,阿魯巴染能夠一直努力下去,讓柿染文化發揚光大。
07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