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創藝角落x織娘之家

原真創藝角落x織娘之家
「除了是位工藝師,更是位生活藝術家。」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哇~」進到翼展商行時,都會忍不住發出驚嘆聲。裡面的東西琳瑯滿目,除了有Yuli的織布與柴燒創作之外,還擺放著許多來自國外的藝術品與她最愛的收藏品-摩卡壺。
「你們喝咖啡嗎?我沖杯咖啡給你們喝吧!」Yuli第一次見到我們時,便熱情的招待我們坐下。原先我們的眼睛總忍不住轉啊轉的,想把工坊中所有東西看完,直到空間中充滿咖啡香氣,我們的心也因此而平靜下來,靜靜的享受這舒適又療癒的氛圍。
01
Yuli每天一定會為用喜愛的摩卡壺為自己沖一杯咖啡

Vuvu 傳承下來的愛

Yuli的編織作品眾多,除了有手工布包之外,也有家居用品(如:抱枕套、杯墊、餐墊以及桌旗)。而說到Yuli學習編織的過程,就必須提到她的Vuvu(太魯閣語:外婆之意)。因為小時候媽媽過世得早,爸爸又非常嚴肅,因此Yuli與外公外婆的感情很深,她總說童年的生活是她非常幸福的一段時光。

Yuli小的時候總會跟在Vuvu身邊,看著Vuvu織布,聽著Vuvu說祖靈的故事,而叛逆的她卻堅持不想學織布。直到離開部落後,她意識到太魯閣的織布原來是很珍貴的,然而當她終於想要開始與Vuvu學習織布時,卻已經來不及了,而這也成了她人生中重大的遺憾。 雖然最愛的Vuvu離開了,但她留下許多珍貴的織布,也成了Yuli最珍貴的東西。 Yuli離開城市,回到部落向耆老討教,並且憑藉著自己的天份,以及兒時模糊的記憶,回想外婆的身影以及她織布的模樣。憑藉著毅力與耐心,她打造出臺灣第一個原住民品牌Yuli Taki,甚至受邀至國外參展。

以前的Yuli非常熱愛LV,現在的Yuli則說,「我的包包就是臺灣的LV,我要做我自己。」
04
店內的摩卡壺多達上百支,真的不愧被稱作東海岸摩卡壺教主!

回家吃頓飯吧!

在這邊除了可以看到許多Yuli收藏的藝術品、織布與陶藝創作之外,還能夠品嘗到無菜單蔬食創意料理。說起料理這件事,Yuli說其實自己以前是從來不下廚的,一直以來都是身為廚師的老公煮飯給自己吃,直到老公離開後,Yuli的人生出現大翻轉。她常說因為以前老公讓她過得非常幸福,吃遍美食的她因此而擁有敏感的舌尖,對於食物好不好吃以及味道的細節都能夠敏銳的察覺出來。
因為如此,她開始動手下廚,希望能夠將老公的愛留下來。Yuli與妹妹利用在地食材,採素食西吃與自然主義的方式進行料理,每一餐只接待10位旅人。希望每個人來到這邊,都能享受屬於自己的「慵懶時光」,就像是回家吃飯一樣放鬆自在。
05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如果你願意寫信,我們就一起編一個旅行故事

如果你願意寫信,我們就一起編一個旅行故事
04

我們曾經收到一封信,只有一句話:「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好好哭一場?」

那是一個剛從北部離職、想要換氣的人。她說,她不想逛景點,不想人擠人,只想找一個像朋友家一樣的地方,有陽光、有貓、有可以睡午覺的沙發。

我們介紹她到一家民宿,那裡真的有貓,也有種樹的男主人和會煮湯的女主人。她在那裡住了四天,沒安排任何行程。她睡了很多覺,寫了幾封明信片,最後還學會煮一鍋野菜湯。

她說,這趟旅行沒什麼照片,但她會永遠記得那鍋湯的味道。

這就是我們相信的旅行。不是拍照記錄,而是生活的片段,慢慢長成你記憶裡的一部分。



「用心遊部落」是一個工具,也是一種陪伴。如果你願意信任我們,寫下一些需求──甚至不確定的情緒──我們都願意接住。

📮 聯絡我們:tribe.hl.tourism@gmail.com
因為旅行的起點,不一定是規劃,有時只是想被懂。

采晴工作室

采晴工作室
從染髮到染布 以恆久之心回歸自然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曾投身美髮工作近30年歲月的采晴老師,在因緣際會下接觸拼布,因為對色彩有著強烈的敏感度,並且有獨特的設計感與審美概念,因此采晴老師開始對創作藝術產生特殊的偏愛。原本只是在救國團教拼布課程,後來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有了采晴工作室後,采晴老師將部落文化與智慧融入在作品中,希望能將創作保留現代的方便實用,同時也能體現傳統藝術的美與感動,采晴老師開始嘗試不同的傳統技藝,編織、植物染、構樹樹皮創作等等。
01
采晴老師非常斜槓,除了自身的藝術創作之外,他也會接單製作部落的傳統服飾

用簡單、樸實的心意 延續老人家的傳統技藝

采晴老師的創作大多都來自大自然,顏色的選擇都是以大自然的色彩為主。采晴老師說染布技術在部落很早就有了,只是長輩們不會教,年輕人更不會主動學,所以這項技藝因此而彌足珍貴。 她透過植物染、編織、樹皮等技術,把傳統元素結合現代設計,不管是帽子、編織包、樹皮藝術品等,都運用自身對色彩的敏感度和美感藝術的堅持,透過染布的多變與炫麗展現生命中的印記,於歲月中渲染祖先的智慧。
02
我們到訪時,采晴老師正在製作阿美族的傳統服飾-片片裙

傳遞自然本真的生活方式 編織出珍貴的原民文化

在部落中長大的采晴老師,對於部落長輩們勤奮耕種、刻苦耐勞的身影,有著深刻的印象。看著老人們對大自然的尊敬與智慧應用,喚起自己的設計靈感。采晴老師⼩時候住在東昌,天氣冷的時候阿公會⽤樹⽪當作衣服或是睡墊,因為這樣的童年記憶後,激發采晴老師以⽤樹⽪作為藝術素材的想法。
采晴老師在記憶中不斷的堅持、萃取,每當看到染出自己滿意的色彩時,心情就會意外的亢奮,每一次的創作都會讓人有不同的驚喜,這也是采晴老師持續創作的動力。
03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李欣手作工坊

李欣手作工坊
偶然遇見樹皮 敲不斷的文化使命  
撰文:蘇恩然 攝影:Evan Lin
在台灣頗具知名度的樹皮藝術家李欣老師,雖是新竹人,為幫兒子一圓棒球夢而來到花蓮。手巧又具美感的李欣老師在新竹時就從事飾品、串珠等創作工作,來到花蓮後偶然接觸到樹皮創作,被樹皮千變萬化的紋路深深吸引。李欣老師從學生當起,從樹皮的選擇、處理到創作,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敲打,享受樹皮紋路的變化,就這樣為自己打出了一條樹皮創作之路。
家裡廚房就是李欣老師的創作基地

詮釋樹皮的天然與美麗,記載技藝的痕跡

李欣老師非常享受在創作的過程,因為在敲打前是無法知道每一片樹皮會有怎樣的紋路和變化。在看似粗獷的槌打過程中,李欣老師就像孩子般的期待、好奇,細膩的樹皮纖維會蘊藏著怎樣的驚奇與奧妙,那獨一無二的圖案是如何被敲打出來的,這就是她不斷創作的動力來源。因時代的變遷而漸漸被淡忘的樹皮傳統技藝,李欣老師希望可以將它找回,並結合各式媒材,創作出具文化性的日常用品。在延續原住民工藝的同時,也能透過現代創新創意的做法,用不一樣的方式傳達族群文化的精神。 除了自己創作,也熱衷於教學,李欣老師到各大學、社區大學擔任教師,分享樹皮的藝術與文化,將這項技藝能延續傳承下去。
敲敲打打的藝術,打著打著也讓心裡療癒且平靜許多。

妝點空間布置 用自己的風格玩創意

李欣老師除了精通樹皮創作,對於空間的設計與美感更有獨特的想法與創意,在某次市集擺攤的過程中,因為她獨特的美感以及佈置的效率,在協助其他店家的同時,也開啟了承接縣府的策展工作。李欣老師擅長取材自大自然,透過藝術創作賦予隨手可得的廢棄物新生命,像是廢棄的輪胎也可以變成舒適的桌椅,利用舊物打造空間樂趣、翻新創意不花錢,李欣老師用自身的經驗賦予許多空間新氣息。秉持著持續創作的堅持,李欣老師把原民傳統技藝融入現代元素,期許能延續先祖智慧,傳承樹皮文化與部落的生活智慧。
03 (1)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山海之間的無菜單私廚–美奧的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