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都蘭工作室
「我真的閒不下來,但是這樣也好,每次來都可以看到我的新作品喔!」 
撰文:陳俐君 攝影:吳昭晨
曾經榮獲原民會頒發「編織傳統工藝師」的秀蘭老師,是個熱情、話多,且充滿魅力的女性,過人的自信和好口才在和她對話的過程中嶄露無遺。 從16歲開始便跟著母親學習織布,原以為會繼續在部落生活下去,卻在19歲那年因緣際會接受專業訓練,成為職業秀場舞者。 「你不要看我現在織布很安靜,以前我在台上唱歌的時候都是鬧哄哄一片捏!」秀蘭老師提起秀場回憶時哈哈大笑說到。
秀蘭老師說她現在能有如此好的手藝,都要多虧在日本拜師學藝的時光

從歌女搖身一變成為織娘

說起在日本那段日子,可以說是影響秀蘭老師一輩子。 在異地思念家鄉的日子,說著不同於以往的語言,她試著將部落織布的記憶和這塊陌生的土地相連,卻意外發現,原來遠在他鄉,也有如此相同的工藝。 於是便晚上時在秀場表演,白天則四處觀摩學習,她驕傲地說:「現在對顏色有這麼敏銳的感受,還有許多創作靈感,都是多虧當時跟著日本師傅學習裁縫、拼布。」

回到台灣後秀蘭老師意識到,在日本傳統工藝是被如此珍重對待的一項技能,但轉頭看看自己的部落,織布工藝似乎漸漸失傳。 這樣的危機讓她感到焦慮又緊張,於是便拉著老公和兒子一同成立了工作室,期待能夠透過不同的可能性來推廣部落文化。
使用新式織布機,而非傳統織布機的原因
在於不想完全的打破傳統文化

用圖騰細細述說自己人生的故事

工作室取名叫「那都蘭」,來自於父親為她取的族名。 小小的空間內擺滿了精緻且琳瑯滿目的原民風工藝品,每一次拜訪總是可以看見架上又多了幾件新玩意,秀蘭老師笑說她真的好想休息,但總是閒不下來。 看著滿屋子的編織用品,靈感就會不停湧現,讓她急著想把這些腦海裡的記憶與傳說透過圖騰訴說。

為了維繫太魯閣族傳統文化,不只秀蘭老師一人,那都蘭是少數「全家總動員」的工作室。 現在老公負責備料、打版、剪裁,她負責設計和縫紉,至於兒子則大大打破了太魯閣族傳統男子不能織布的禁忌,使用新式織布機,織出一條條有著迷人圖騰的布匹。 為了向族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他扛著傳統禁忌的壓力,跟著家人一起把織品的創造性提升再進化,闖出新的傳承之路。

擅常將傳統織布結合現代設計的秀蘭老師提到,她們是部落中少數常到國外展售的工作室。除了因為她本身會說一口流利日語外,更重要的是商品的精緻度與現代性很受大眾喜愛。 她將細膩的傳統工法,和現代生活用品結合,不只實用,也讓他人能夠更快速的進入太魯閣族傳統織布文化中。
08
→看完故事,也歡迎選購商品,以行動支持地方工坊←

歡迎分享此文章~